今年7月中旬,2021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組委會召開新聞發佈會透露,此次博覽會定於9月上旬在無錫舉行。屆時,博覽會將以“智聯萬物 數領未來”為主題,集中展現全球物聯網領域的最新成果。
物聯網,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悄然改變著現代戰爭形式,推動著智慧化戰爭發展進程。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陳穎文為您講述軍事物聯網——
萬物互聯,決勝千里之外
■馮子劍 曲晟暉 齊旭聰
軍事物聯網技術模擬示意圖。
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一座“橋梁”
所謂物聯網,我們不妨將其簡單理解為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如果説網際網路是虛擬世界中的一種“對話”,那麼物聯網則是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一座“橋梁”。
物聯網應用,早在受到人們關注前的半個多世紀,就已在戰爭中以“感測器網路”之名現身。
上世紀60年代,越南戰場的“胡志明小道”上,佈滿了數以萬計的“熱帶樹”振動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就像密密麻麻的“蛛網”一般,等待著“獵物”到來。每當有人員或者車輛經過時,感測器就會探測到目標産生的震動,並記錄其方向和速度等數據。
此時,數萬公里之外,一家代號為“阿爾法特混部隊”的滲透監視中心裏,美軍技術人員在接收和處理著“感測器網路”回傳的相關資訊。一旦發現越軍車隊經過,指揮中心就會向駐紮在越南的美軍發送指令,讓戰機飛臨目標實施轟炸。
當時技術有限,感測器實際工作時間只能維持幾週時間。美軍處心積慮搭建的這張“蛛網”,最終未能阻止越南軍隊對兵力和物資的運送。
雖然歷史上這次人與物“協同”的作戰方式並未取得什麼好的效果,卻推動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深入研究互聯技術,不斷探索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其高度資訊化優勢,在軍事應用的多個領域凸顯出來。
經過幾十年發展,一些軍事強國先後研製出收集戰場資訊的“智慧微塵”系統、遠端監視戰場環境的“倫巴斯”系統、偵聽武器平臺運動的“沙地直線”系統、專門偵收電磁信號的“狼群”系統等一系列軍事感測器網路系統。
其中,“智慧微塵”系統的探測元件只有沙粒大小,卻能實現資訊收集、處理和發送等全部功能,從而提升了作戰過程中的制資訊權能力。
沒有一個作戰實體會成為“孤島”
在物聯網世界裏,每一粒“沙子”都將擁有它的網路地址。對軍事物聯網來説,沒有一個作戰實體會成為“孤島”。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運送的許多武器裝備無從搜尋,從而造成了大量戰爭資源浪費。究其原因,是由於運送武器裝備的集裝箱標誌不清,人員對於傳送的武器裝備位置無法跟蹤,進而導致武器裝備的大量遺失。
12年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給運送到海灣地區的每一個集裝箱均加裝了射頻微型晶片,並依據運輸和存儲需要安放了讀寫器,從而實現了對人員、裝備、物資的全程跟蹤,使得軍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國外研究資料披露,相較于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海運量減少87%,空運量減少88.6%,戰役裝備儲備減少75%,戰略支援裝備動員量減少89%。
實際上,從貼上電子標簽、裝上感知系統的那一刻起,原本靜默的裝備就像一個有機生命體,它們可以相互感知和交流。通過對物聯網技術的改造,作戰人員、作戰裝備等每一個作戰實體都成了一個“網路節點”,相互間通過感知與交流,讓戰場態勢更加清晰,也使得作戰行動更加高效。
以澳大利亞國防部所建立的人員評估網為例:作戰期間,指揮人員可通過士兵身上穿戴的感測器,對士兵身體的機能與狀態進行評估,再結合衛星定位的位置資訊,可獲得全體人員身體機能的態勢情況。指揮人員以此為依據進行兵力分配,可大幅提升戰場決策效率。
軍事物聯網技術在未來戰場大有作為
當今世界,類似軍事新聞越來越多——
2016年6月,美軍利用無人機發動空襲,擊斃16名塔利班成員;同年9月,土耳其安全部隊在其國産無人機的指引下擊斃了6名恐怖分子。
在2020年中東地區的納卡衝突中,亞塞拜然發佈的一段視頻,讓很多人感受到了網路化、智慧化武器的力量:無人機發現敵方坦克後,瞄準、發射……
從感知戰場態勢到鎖定目標、再到對目標展開攻擊,無人裝備成為進攻主體的背後,是軍事物聯網技術的巨大支撐。這張龐大的智慧化資訊網路,就如同戰場上的“千里眼”“順風耳”,讓作戰人員穩坐“中軍帳”,就能決勝於千里之外。
“萬物互聯,決勝千里之外。”這是軍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也是未來智慧化戰爭的重要特徵。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軍事物聯網會將若干單個作戰實體連接成為智慧作戰群,生成智慧作戰體系。未來,只需給智慧作戰體系明確作戰目的,軍隊作戰人員不必參與其執行過程。
當前,軍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距離萬物互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應清醒看到,當智慧節點達到一定規模後,軍事物聯網就會形成質的飛躍。
未來戰場,軍事物聯網技術必將大有作為,實現以“聯”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