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他們為什麼逃離“飯圈”?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塌房’或許無人傷亡,但很多人的心卻碎了。”一些資深粉絲這樣描述“脫粉”的過程。雖然痛苦糾結,一些人還是決然離開。他們為何逃離“飯圈”?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數十位曾經的“飯圈”成員及文化觀察者。
當純粹的喜愛淪為氪金遊戲
記者採訪的對象中,不少是追星四五年甚至時間更長的資深粉絲,他們離開“飯圈”的普遍感受是“累覺不愛”。
小張曾是某明星應援站成員。他的離開,是因為圈內“工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每次活動都需要製作宣傳物料、準備應援物品、組織粉絲參與等,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細,每一項都要摳。”
後援會中,數據、投票、前線、文案、美工、策劃、公關等各組分工明確。有粉絲説:“直接開廣告公司都沒問題。”
追星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前看MV是因為喜歡,現在為了跟其他家粉絲競爭,要拼命刷著看。”有粉絲説。
同時,也有人深深體會到“割韭菜”的痛感和荒謬。
從15歲到20歲,“玉米友”一直是狂熱的追星族。去年,她毅然離開“飯圈”,扔掉了堆滿房間、印著偶像名字的毛絨玩具、海報、文具,在電腦裏刪除了所有精心整理的文件夾。在她眼裏,“飯圈”正演變為一個組織嚴密的“江湖”,追星淪為一場氪金遊戲。
如今,某偶像團體應援組招聘,要求微網志管理崗位應聘者集資不少於1000元,超話(微網志超級話題)等級11級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資超過500元,超話等級10級以上。
花大力氣為偶像氪金使其出道的現象並不少見。有粉絲説,“我一個沒什麼錢的也花了上萬元”,“有人一次能投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還有為追星賣車賣房的”。
大學生小T從小學五年級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歸,她都會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適的是,粉絲中越來越瀰漫著拜金的味道,以金錢實力劃分三六九等。比如,領取應援物時,被要求出示買專輯的證明,最少5張;超話等級則最低7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錢,拿什麼證明你愛哥哥”,這樣的言論屢見不鮮。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明認為,在“使命感”與榮譽感的催眠下,粉絲全身心投入追逐偶像的烏托邦。但這一所謂烏托邦實際上由商業力量操縱——同一模式化的選秀,都是數據至上的流行文化産業鏈。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玉玊説,平臺刺激粉絲刷銷量打榜,人為塑造指標,經紀公司製造競爭,行銷號推波助瀾……種種誘導粉絲過度消費以及控制評論的行為機制,是粉絲經濟亂象的根源所在。
“花貓小子”告訴記者,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真正擺脫“飯圈”的影響。“在應援會收工的一天,我把卡裏所有的錢都買專輯了,一分錢沒剩。可是卻被身邊的一個富二代鄙視。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這個以金錢區分高下的圈子很差,我不能成為別人炫富和掙錢的工具。那一刻,‘飯圈’的光環一下暗淡了。”
暴力愈演愈烈、戾氣越來越重的圈子
小花曾是一名資深粉絲,離開“飯圈”,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恐懼。
她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被“人肉”,被辱罵、被騷擾,甚至被曝光資訊。“網路暴力太可怕了。那些日子裏我不敢開電腦、不敢看手機,從來沒見過的髒話劈頭蓋臉衝過來。我睡不著覺,每天擔心有人破門而入。”小花説。
頻頻挑起的網路罵戰、站隊互撕,讓很多粉絲不安。情緒激烈的粉絲往往非黑即白,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眾場合叫罵或“人肉”對手。“現在的‘飯圈’烏煙瘴氣戾氣太重了。”“丸子”感慨,“粉絲會因一句話、一個帖子甚至一個細節就在網路上大肆開戰。”
小李説,在“飯圈”裏,“屬性”或“粉籍”(喜歡哪位明星,討厭哪位明星之類)要寫得很清楚。“如果粉絲喜歡不止一個人,對於‘唯粉’(只喜歡某一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來説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屬於不忠,會被鄙視。這種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學生,上學期為了幾場互撕徹夜鏖戰,兩門挂科。拿到成績單,這個一向的學霸感覺突然被冰水澆透了:“花了那麼多精力與一些無謂的人纏鬥,我是瘋了吧?再這麼混下去,就會失去自我。”
王玉玊注意到,“飯圈”罵戰基本套路其實大同小異,在有限的幾個故事框架裏複製加工,強調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這種話題、故事的複製傳播,會增強粉絲的成就感,刺激他們付出更多時間、金錢,最終提升運營方和偶像的商業收益。
粉絲研究學者王寧馨説,罵戰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是,一些職業粉絲通過行銷號編造爆料、“火上澆油”。另外,“飯圈”行為之所以聲勢浩大,也因為這些行動以匿名性和群體性方式完成,代價和成本都很低。
人設頻頻崩塌,理想光環破滅
“他剛出道時太迷人了。歌詞是那麼陽光,歌聲超級有感染力。”寧寧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絲,沒想到有一天“愛豆”會“塌房”。
負面新聞出來時,寧寧的第一感覺是,“原來他的人設是騙人的”。“曾經以為他是遠離世俗、醉心音樂的天才,後來發現也不過如此。”於是,她果斷脫粉。
還有一些粉絲在近距離接觸偶像後,發現真實人品與商業塑造人設之間的反差,於是脫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設所打動。跟拍久了,她發現這個明星會在聊天過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鍊;禮物如果放在普通紙袋中會被拒絕,放在國際大牌購物袋中卻會秒收。
“覺得他虛偽,與人設不符。”小M説,“類似事情很多,讓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時止損。”
王玉玊説,當前“飯圈”追捧的偶像,其實是娛樂業效倣日韓打造的新型藝人。他們區別於演員、歌手,往往並無突出專長,多是依靠形象迷人獲得喜愛。偶像的核心作品就是其所扮演的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明星人設之所以容易坍塌,有多重原因。一些明星的標簽化角色與真實的自我並不匹配,短期可能會收穫巨大流量,長遠卻潛伏危機。
王玉玊説,更常見的崩塌,是因偶像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要求甚至違反法律。一些明星受教育程度不高,因偶然機遇被推至“神壇”,更易膨脹和迷失。
“粉絲與偶像的關係應是一場雙向奔赴,在前進的路途中共同成長。”劉海明認為,要拒斥唯數據、唯流量的評判標準。正向的“飯圈”文化應促使偶像不斷發光,推動情感向善、觀點多元,讓粉絲獲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能量。(文中部分受訪對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