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熬夜邊吃保健品 勸父母自己卻入坑
二三十歲人的假養生
夜已深,26歲的柳昕依然守在電腦前,她喝了口紅棗咖啡,拍了拍臉上的抗初老面膜。手邊的盒子裏,維生素E、葡萄籽膠囊、抗糖丸、防脫髮膠囊、魚油等保健品擺得滿滿噹噹。
“熬著最深的夜,吃著最貴的保健品”“啤酒杯裏泡枸杞,可樂罐里加黨參”……一邊傷一邊補的“朋克養生”成為越來越多90後的選擇,而市場也看準了年輕人的健康焦慮,噱頭十足的保健品層出不窮。
現狀
吃保健品比吃飯都規律
作為剛入職網際網路公司不久的職場新人,柳昕幾乎從來沒有在晚上12點前入睡過。“加班是常有的事,就算回了家,手頭也還有很多沒處理完的工作,不知不覺就會弄到半夜。”即使是躺在床上,柳昕也捨不得馬上放下手機,刷短視頻早已成為她的睡前必修課,“感覺只有那點時間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就想要好好放鬆一下。”
不過,長期熬夜讓她的身體開始有些吃不消。“不是感冒就是胃疼,臉上經常爆痘,頭髮也比之前掉得多。”柳昕感覺到內心的焦慮在一點點累積,而“養生”則頻頻出現在搜索欄的關鍵詞裏,“之前還提醒爸媽不要亂買保健品,結果自己倒買上了。”
在網上各種“養生達人”的推薦下,柳昕入手的保健品越來越多,每月花費近千元,“有沒有用也不好説,算是種心理安慰吧。”
儘管早上總是來不及吃早飯,但她會設鬧鐘提醒自己上午吃1粒葡萄籽膠囊;儘管午飯常常是點外賣隨便打發,但她下午會認真地服用2粒抗糖丸;儘管晚上依然註定不會早睡,但她覺得吃完2粒防脫髮膠囊就能少幾分負疚感……
“這麼看來,還真是吃保健品比吃飯都規律。”柳昕苦笑著嘆了口氣,“90後的我們怕身體透支、怕皮膚變糟,但又不想改變生活方式,於是就有了充滿矛盾的‘朋克養生’。”
在丁香醫生發佈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中,90後的健康狀態自評分僅為6.2分,低於70後的6.6分和70前的6.9分。相比之下,飲食健康度和運動健康度的自評分差別更大,90後僅為5.1分,而70前則要多出將近2分。從健康努力狀態來看,90後同樣分值偏低,僅為5.8分,明顯少於70前的7.4分。
“當70後在忙著跑步的時候,90後已經吃起了保健品。”儘管剛滿25歲,但唐琳説起保健品來如數家珍,“褪黑素用來改善失眠,膠原蛋白幫助美容養顏,青汁可以排毒減肥,阿膠糕能夠補氣養血……”
在她看來,吃保健品更像是一種時尚。“好多明星都是隨身帶著各種保健品,小紅書上也有不少網紅分享的保健品清單。照著買來以後哪怕只是擺在那裏,都好像能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品質在提升,過得更精緻、更講究了。”
亂象
鼓吹功效放大養生焦慮
“熱巴同款”“薇婭推薦”……在電商平臺上,類似這樣的標簽出現在五花八門的保健品介紹中。與以往主要找中老年影星做推廣不同,如今的保健品行業正逐漸細分出年輕市場,就連選擇代言人都緊跟流量和熱榜,而宣傳陣地也從廣播電視轉戰到社交平臺。除了那些帶有專用標誌“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外,還有不少普通食品也將自己打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養生神器。
“吃什麼會導致肌膚糖化?愛喝奶茶甜飲、愛吃火鍋擼串、愛吃外賣麵食……”在一款到手價288元的進口抗糖膠囊廣告中,商家將産品適用人群定位於“想要保養肌膚但又不能放棄外賣的新銳白領、想胡吃海喝但又怕胖怕傷害皮膚的奶茶妹妹蛋糕姐姐、想輕鬆抗老化但糖分代謝緩慢的忙碌年輕媽媽”,宣稱可以“從源頭抑制糖化,修復糖化損傷,減少膠原蛋白流失”,只要“1天2粒”就能“輕鬆抗糖”。與之相倣,另一款進口抗糖美膚丸同樣鼓吹可以“抗糖美膚,祛皺不焦黃”,巴掌大小的一袋售價高達上千元。
“熬夜,作息不規律,黃臉婆預警”“手機電腦螢幕輻射,比同齡人加5歲”,在一款月銷量超過1萬件的膠原蛋白宣傳頁面上,商家列舉多個所謂的“膠原蛋白流失信號”,強調“女生過了20歲,就要開始補充膠原蛋白了”,並標榜這款“4300+篇小紅書筆記人氣見證”的産品成分極簡、純度更高、吸收更好,可以“直達真皮層”“喝出水嫩彈滑”。不過,包裝盒上的標簽顯示,這款産品並非保健食品,只是固體飲料。
相比于傳統需要蒸、煮、燉等烹飪工藝才能吃到的養生食材,“開袋即食”的零食化補品顯然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從號稱可以“舒緩腸胃、保護心腦血管、呵護女性泌尿系統”的蔓越莓果凍條,到自詡能讓“讀書看手機不傷眼”的葉黃素護眼軟糖,生産企業精心打造的所謂功能性食品花樣百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對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聲稱具有保健功能。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商家甚至故意在廣告頁面中將涉及功效描述的部分關鍵詞用拼音或相似漢字替代,以逃過相關審查。
提醒
盲目養生沒用又有風險
“之前,有女明星在節目中表示自己每天都會吃各種各樣的保健品,如美白口服液、阿膠、青汁、葡萄籽、膠原蛋白、複合維生素、護眼丸、魚油等,有嘉賓覺得她真會養生,應該向她學習。但事實上,這些保健品大多沒什麼用,不應盲目地吃。”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談到,以美白口服液或美白丸等産品為例,功能成分通常包括半胱氨酸、維生素C、維生素B5、膠原蛋白、植物抗氧化物質等,這些靠正常飲食都能獲得,也沒有神奇的美白作用。
“還有抗糖丸、抗糖口服液、抗糖面膜等抗糖化産品,宣稱能防止皮膚衰老,愛美人士並不陌生,但其中也存在很多認識上的誤區。”阮光鋒表示,導致皮膚老化的原因非常多且複雜,比如熬夜、曬傷、年齡增長等,糖化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並不是主要因素。現在並沒有某個抗糖化藥物或保健品是真正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對現有相關産品的有效性打個問號。目前市售抗糖化産品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一些抗氧化物質、植物提取物或膠原蛋白,這些多吃點蔬菜水果也能方便獲得,沒必要花那麼多錢。
“研究一次又一次證明,提取出來的某種維生素或保健成分,並不能實現吃天然食物、吃健康飲食所帶來的長期好處。單一的成分攝入過多就有可能産生副作用,而搭配合理的健康飲食不會帶來某種成分過量的危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舉例稱,花青素補充品以及葡萄籽膠囊等抗氧化補充劑,都不能完全替代從蔬菜水果中日常攝入抗氧化物質。甚至有些研究發現,大劑量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反而增加了某些疾病的風險。
“身體所獲得的各種營養素應有一個平衡,氧化和抗氧化狀況要平衡。”范志紅提醒,傳統“補品”或中藥也不能隨便吃。如果一定要吃,也需要請醫生等專業人員綜合評估身體情況再做決斷,萬萬不可跟風亂吃,也不要因為電視上提供了某個方子,就自己去藥房買了隨便吃。
“購買營養素産品時,並不是其中營養素含量越高就越好,也不是營養素品種越多就越好。服用營養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劑量是否合理。”范志紅談到,在服用多種産品時,有些成分可能有重疊,要高度警惕是否會産生過量風險。如果同時服用藥物,還應考慮營養補充品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好諮詢專業人士。另外,購買保健産品時,要看清是否是正規企業産品,有無保健産品標誌,批准的是什麼保健功能。不要被推銷員洗腦,不要相信誇大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