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天(8月7日)的《重走天路看變遷》系列報道,我們帶您走進西藏昌都市洛隆縣,這裡歷史上就是茶馬古道重鎮,有著“藏東糧倉”的美譽。而今,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洛隆縣緊扣區域發展特色,把培育産業作為穩固脫貧成果的根本出路,打造縣級特色産業園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洛隆縣位於西藏東北部、昌都西南部,是青稞種植大縣,還擁有多種民族手工藝傳承的歷史。在這個以食品加工為核心、建材民俗手工業為輔的特色産業園區,已經入駐了高原特色農産品加工、藏式繪畫等18家企業,帶動就業超過400人。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四郎扎巴和妻子兩年前在這裡實現了就業,四郎扎巴如今已經是洛宗特色産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青稞米生産線的車間副主任,每月工資2800元。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洛宗特色産品開發公司員工 四郎扎巴:我這個車間主要負責洗青稞、青稞剝皮,我妻子在泡菜車間工作,她每月2400元,我們倆加起來一年也有6萬多(元)收入,以前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搬過來以後在這邊實現就業,收入各方面都很穩定,生活過得很幸福。

四郎扎巴所在的這家企業是自治區的龍頭企業,主要從事青稞等高原農産品的深加工,已經開發出糌粑餅乾、青稞糕點、青稞掛麵等特色産品50多種。除了為當地提供了45個就業崗位,還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産業化經營模式,與1000多個青稞種植戶簽訂了青稞收購合同,促進群眾增收。

洛宗特色産品開發公司總經理 澤仁頓珠:我們已經成功申請了4項專利,並且形成了好的口碑。對青稞這個産品的要求非常高,從源頭把控好,簽訂了青稞收購合同,高於市場價0.4元—0.8元每斤來收購。既帶動了老百姓(增收),公司的原料也得到了保障。

昌都市洛隆縣孜托鎮鎮長 郭健康:幫助企業與農戶之間進行對接,散戶不需要再自己去對接。縣農業部門對我們整個種植戶是一個集中培訓管理,每年的産量是逐步穩步在提升。

在這個特色産業園區內,創業青年四朗曲培的夢想也得到了實現。他曾經在拉薩學習了十年傳統藏式帳篷的製作工藝,擁有一家自己的加工廠是他一直的心願。去前,他加盟産業園的雙創中心,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園區不僅提供了免費的場地,還給予了一系列政策和資金的扶持。

洛隆縣創業青年 四朗曲培:政府提供了很多政策,機器設備、布料等等,差不多90多萬(資金支援)。去拉薩展銷、昌都康巴藝術節,銷售帳篷整個西藏都有,阿裏、山南、拉薩(以及)甘孜、雲南那邊(都有)。

如今,四朗曲培的公司正逐漸走上正軌,帶動了當地7個貧困戶脫貧,還向他們傳授帳篷製作工藝,讓他們也擁有一技之長。

昌都市洛隆縣副縣長 王金星:實現了我們洛隆的農牧民就業、大學生創業,非常需要(給)我們當地老百姓(搭建)學技術跟就業的平臺,等於政府給了他這樣的一個平臺,他從事平臺的生産、推廣跟品牌樹立。企業如果再做大做強的話,對洛隆就是會有一個逐步遞升的貢獻。

一邊打造特色産業園區,洛隆縣還一邊積極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加日扎村,已經發展了蔬菜基地、民族手工藝、南川歡樂谷等5個村集體經濟,基本實現了全村戶戶有門路、人人有活幹、天天有收入,全村連續5年收入遞增,2020年集體經濟分紅達到214萬元。

洛隆縣孜托鎮加日扎村村民 群培:我在民族手工藝這個合作社工作,剛開始沒有技術,後來村裏培訓,學了一門磨刀的技術。現在村裏集體經濟也多,産業也多,村裏每年每個人都有集體經濟收入的分紅,過節的時候還有大米、麵粉、油等福利。

洛隆縣孜托鎮加日扎村黨支部原第一書記 向巴旦曲:我們村是2016年從原來的空殼村,現在變成了一個小康新村;從原來的每人平均收入5000塊錢,現在變成了每人平均收入14600多塊錢;從沒有到有的集體經濟(收入),老百姓的收入也增長了,老百姓也就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