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子女暑期託管,不僅需要“搭把手”

閱讀提示

近日,為期12天的北京暑期託管服務第一期已經結束,這項旨在解決學生暑期“看護難”問題的探索服務,也獲得了農民工家庭的關注。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由學校提供的暑期託管,讓農民工家長們更放心、更信賴,但“混班”管理的情況也令家長擔憂。開展更豐富多元的暑期託管活動,成為農民工家庭新的期待。

8月3日,為期12天的北京市第一期暑期託管服務正式結束。在此期間,部分外來務工的農民工家長,由於工作抽不開身、城市裏缺乏親友幫助,選擇將孩子送往學校的暑期託管班,以此緩解在經濟和時間投入方面的壓力。

作為解決學生暑期“看護難”問題的一項探索,暑期託管服務如何吸引了農民工家長的參與?第一期服務帶給家長和打工子弟的體驗是怎樣的?他們對服務內容還有哪些期待?《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這是自己的學校,我們放心

8月3日上午8點半,把女兒琪琪送到學校的暑期託管班後,艷萍又騎著電動車回到了自家的超市,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與此同時,她的心裏還記挂著當天最後一天的託管結束後,是在北京給女兒報興趣班,還是送回老家過暑假。

12年前,艷萍從湖南懷化的農村來到北京打工,在叔叔開的大學列印店幫忙。積累了經驗後,艷萍和丈夫在北京市東城區租下一個門面開起了小超市,還購置了3台電腦、2台印表機,把列印店開在超市裏,夫妻倆共同照看。

2013年,女兒琪琪出生,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夫妻二人決定把女兒帶在身邊照顧。兩年前,琪琪進入東城區某小學讀書,艷萍和丈夫輪流接送,懂事的琪琪放學後就在店裏寫作業和玩耍。

7月15日,二年級期末考試結束後的班會上,班主任通知學校從7月19日開始暑期託管服務,為期12天,不含週六、日。艷萍在微信群看到詳細通知後,立即聯繫班主任提交了申請。“我們一直在關注今年的暑期託管政策,就等著學校的具體方案,所以看到老師的消息就立馬報名了。”艷萍説。

“琪琪比較喜歡和同學們待在一起,這次參加暑期託管就是她自己首先同意的。”在艷萍和丈夫看來,把女兒交給自己的學校,也更值得信賴,“對孩子來説,她還是在熟悉的環境裏,面對的也是熟悉的老師,而且託管服務也是由學校辦的,比去其他輔導班放心多了。”

對空調維修工劉冰來説,學校開辦的暑期託管班不僅讓人放心,相對市面上的托幼服務也要便宜得多。劉冰的大兒子劉炎在北京市海澱區上小學,妻子在家照顧剛出生的二胎,暑假正是空調維修的繁忙期,劉冰有些顧不上孩子的看管。“我和妻子本來商量請家政工,但確實是太貴了。現在把孩子送到學校的暑期託管班,只用交每天十多元的午餐費,經濟上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混班”管理面臨不足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支援探索開展暑期託管服務的通知》,暑期託管服務主要面向確有需求的家庭和學生,不得組織集體補課、講授新課。對此,劉冰認為學校的暑期託管的確幫農民工家庭解決了基本的看護難題,“我們在城市裏沒什麼親人朋友可以幫忙,平時工作也沒個準點,學校託管對我們來説就是最大的幫助。”

暑期託管開始後,劉冰每天下午3點半接孩子回家,路上習慣性地詢問孩子當天做了什麼。“孩子告訴我,每天去學校之後就開始看書、寫作業,然後到點吃飯,中間會安排他們做做體育活動,偶爾組織看看電影。”這些內容與他的預期有一些出入,感覺只是在孩子暑期看護上“搭了把手”。

劉冰告訴記者,他能夠理解對於不補課、不授新課的規定,但兒子的英語成績不太好,希望兒子在暑期能有機會追趕一點。“北京的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但我和他媽媽知道的單詞很有限,更不會讀,輔導起來很吃力。我想著他在學校最好能和同學們一起練一練,老師也能幫著聽寫單詞。”

艷萍之所以考慮等託管結束後給琪琪報興趣班,也是了解到學校暑期託管的“混班”現實。據她介紹,託管第一天去接孩子放學時才知道,全校參加暑期託管的不過20多名學生,學校因此將這些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集中在一起管理。

“學校在通知裏有説明,不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這個我們是知道的。學校的老師需要休息,把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分開託管,確實比較麻煩,也沒有必要。”但艷萍認為,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心智發展不同,剛剛升入小學的低年級學生面對高年級學生會比較膽小,她擔心“混班”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不適。

期待探索更豐富的活動形式

送孩子返鄉過暑假,是劉冰在學校暑期託管服務結束後的計劃。他説:“孩子的英語跟不上,我們也在想辦法,但是那些輔導機構一節課就好幾百元,經濟壓力有點大。把他送回老家後,大學放暑假的表姐還能幫著輔導一下。”家裏的老人們也希望孩子過暑假能回老家待一段時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沒有暑期託管或不參與暑期託管的情況下,將孩子送回老家過暑假成為大多數農民工家庭的選擇。那麼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7月23日,記者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城鄉接合部的蒲公英中學看到,十多個主題展位分別展示了同學們在環保、美食、化學、物理等領域的探索成果,近200名師生和志願者們共同回溯了十多天豐富多彩的夏令營活動。

許靖既是此次夏令營的志願者,也是蒲公英學校畢業兩年的校友。她告訴記者,選擇回來參加夏令營,實際是為了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我老家在黑龍江農村,父母很早就來北京的服裝廠打工。以前每次放暑假,爸媽都沒有時間管我,我只能回老家陪著姥姥,沒有機會參加學校的夏令營。”

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學校2005年開辦以來,每年暑假都會舉行夏令營。“學校裏的許多學生都是流動兒童,平時可能很少有機會看看身邊的北京,夏令營實際是給他們搭建一個拓展知識的平臺。”

具有多次學生家訪經驗的志願者趙老師認為,農民工家庭的收入相對較低,沒有那麼多錢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興趣班,但他們會鼓勵孩子參加夏令營,盡其所能地幫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的夏令營活動不僅完成了託管的任務,而且豐富了託管的形式。”

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