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中國政府網留言稱,“全國小學生近視率超30%、高中生達80-90%,這將嚴重影響我國未來人口素質,甚至威脅人口安全,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建議將中小學生近視預防納入學校或校領導考核指標。”
對此,教育部回應稱,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是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光明工程”。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已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明確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
讓孩子擁有“光明”的未來,留住清澈的雙眼,確實該下狠招了。數據顯示,受2020年上半年居家抗疫影響,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較上一年上升了2.5個百分點。總體近視率為52.7%,也就是説,兩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小眼鏡”。
保護孩子視力,自上而下的重視很有必要。問題是,拿“小眼鏡率”考核校領導,建議初衷是好的,執行起來卻大概率變味走樣,很可能給學校增添負擔和煩惱。基層很可能把“層層重視”異化為“層層加碼”,讓身處政策執行末端的教師“壓力山大”。
正如一位網友留言所説,現在“小眼鏡”為啥越來越多,難道家長心裏真就沒點數嗎?確實,在小朋友用眼過度這事上,很多家庭“功不可沒”。
下面這個場景,相信為人父母看了都不陌生——
“一個小朋友,白天上了一天課,放學又連軸上興趣班,好不容易回家了,還得寫作業。九點半給父母檢查,爸媽對他的表現很滿意,賞他看半個小時電視,看完十點。看完電視,由於表現突出,爸媽一高興,再準他上半個小時網。十點半,孩子揉揉酸脹的眼睛心滿意足地睡了。這樣一來,小孩的眼睛就是連續高強度使用超過十小時了!”
説到底,近視成因很複雜,要找“背鍋俠”,目光不能只盯著學校。如果盲目追求考核指揮棒的作用,硬將近視防控與教師年終考核、班級評優評先掛鉤,不僅把好政策變成折騰老師的“幺蛾子”,也對教師群體有失公平。
事實上,除先天遺傳因素外,長時間不合理用眼、過度接觸電子産品等都是近視誘因。當然,小學生在校期間戶外時間不足、課間和午休不許出教室、課堂教學PPT使用過度、老師對學生寫字姿勢監管不到位、體育課被隨意擠佔……這些校記憶體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只不過,督促家長和學校儘早關注視力健康,不能只盯著學校“下藥”,還得找準病根。把配套措施考慮得更週全,充分顧及家校實際,才能真正幫孩子摘掉眼鏡、看清未來。
此前,“雙減”政策重磅落地,學生校外負擔和作業負擔有望切實減輕。放下書本、逃離補習班,孩子們甩掉小眼鏡的未來可期。更重要的是,打破“分數論英雄”的桎梏,讓成才之路不再是獨木橋,而是千萬條,才能從根本上為孩子減負、讓一雙雙小眼睛不再過度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