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追逐金牌的動力
競技體育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準決賽中跑出9秒83的成績時,國人沸騰了。
雖然百米決賽只拿到第六名,但觀眾和網友仍然給予蘇炳添最大的鼓勵和認可,認為他配得上“亞洲飛人”的頭銜,“沒站上領獎臺你也是最棒的。”
隨著《陽光總在風雨後》的音樂,志在東京奧運會衛冕的中國女排小組出局。“女排精神”再一次被提起,“我們永不言敗,卻也輸得起,不怕輸。”
與此同時,“老飛人”劉翔的社交媒體評論數量持續走高,幾萬人留言表示,自己欠劉翔一個道歉,金牌並沒有那麼重要。
本屆奧運會,在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優勢項目中,我們都有惜敗失金的場次,但相比曾經對於金牌的執拗,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仿佛都松了一口氣。
人們終於明白了,競技體育不只有金牌。
劉長春的兩個願望
東京奧運會舉行過程中,一組中國運動員劉長春于1932年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黑白照片躥紅網路。
那年,劉長春拿著張學良給的6000塊銀元,在海上漂了三個星期,在開幕式前一天抵達洛杉磯。
那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參加奧運會,彼時的中國炮火連天,日本意欲讓國際承認偽滿洲國的地位。
那屆奧運會中,劉長春僅僅參加了兩場小組賽便被淘汰,離金牌更是遙遠。當時《大公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此事,文中評價:“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願諸君奮勇向前,願來日我等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劉長春于1983年去世,生前他曾留下兩個夢想,第一是中國能拿到奧運會金牌,第二就是中國能舉辦奧運會。
劉長春想不到,自己的第一個夢想,在去世一年後便實現了。
1984年,還是在洛杉磯,許海峰的一槍,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上零的突破。那屆奧運會,中國代表隊拿到了15枚金牌,涵蓋了跳水、體操、射擊、舉重、擊劍、女子排球等多個項目,體操運動員李寧更是獨攬體操項目3金2銀1銅。
中國奧運代表隊通過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尊重,時任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説,“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通過奧運會向世界顯示了自己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光明、友好和開放的形象。”
從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到體操王子的高光表現,雖然那個年代電視機沒普及,電視轉播信號不全,依然得到了國內熱烈的響應。
那時,剛剛經歷改革開放的中國,對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著強烈的渴望,體育因此被當作了一個象徵,在這之後,這種隱含的對應關係延續了很多年。
雖然體育的成功並沒有被直接對應於人們的生活,但被當作了國家事業成功的象徵,而國家又等於人民,這成為了一個三點一線的關係。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隊的表現,被民眾稱為“兵敗漢城”。相比上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從15塊銳減到了5塊,女排輸給蘇聯,李寧從鞍馬上跌落。
國人普遍認為,失誤丟金的李寧面帶微笑致意觀眾的行為,是“丟了中國人的臉”,中國奧運代表隊“兵敗漢城”,動搖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尊嚴和地位,運動員們甚至背負了“賣國”的罵名。
在當時,人們不會考慮女排實力是因為青黃不接,李寧賽前因傷接近10個月沒有系統訓練,更不會考慮,1988年奧運會較之前兩屆因多國抵制退賽而帶來的實力水準的巨大差別。
於是,人們開始給體育總局寫信,並轉交李寧,信中有刀片、剪刀還有繩子。
對金牌的渴望和對於尋求國際地位的迫切認可,讓那個時候的國內觀眾,完全忽略了競技體育的內核。
可以説,人們對金牌的饑渴,和拿到金牌後對運動員和體育系統的紅利,直接導致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震驚世界體壇的中國游泳“五朵金花”的興奮劑醜聞。
近30年過去了,很多項目委員會仍然沒有摘下對中國的有色眼鏡。在裏約奧運會,霍頓炮轟孫楊引發風波,本屆東京奧運會中國女子游泳運動員張雨霏也向媒體表示,中國運動員可能是接受了最多次尿檢的人。
就在中國以舉國體制開展體育選拔和訓練,以奧運會金牌為衝擊目標的那些年中,中國的經濟同時也在飛速發展,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城市建設,以及人們的觀念都在發生著變化,奧運會仍是國人心中的國際大賽,每一塊金牌都彌足珍貴。
北京時間2001年7月13日,時任國際奧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
劉長春的第二個夢想,也實現了。
北京奧運會,讓國人實現“吃過見過”
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共創造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中國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通過北京奧運會,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變化,讓此前許多不了解中國的西方國家發現,在美國和歐洲之間,還有這樣一個給世界帶來驚喜的國度。
北京奧運會後,中國和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在城市建設和大型活動舉辦中,北京奧運會積累的寶貴經驗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體育産業的市場化,也在北京奧運會前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進步,不少職業體育項目在市場化開發上,得到了巨大改變,有了更雄厚的贊助商,來維持商業賽事的正常運作。
更多西方高水準運動員選擇來到中國參加職業體育比賽,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職業體育市場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通過北京奧運會,職業運動員的商業市場價值被重新評估,多位奧運冠軍成為市場爭相競爭的寵兒,廣告合同金額水漲船高,讓職業運動員在日常訓練和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撐。
除上述意義外,北京奧運會之於國人體育文化觀念的改變也是里程碑式的。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奪得男子110米欄冠軍的劉翔,在北京奧運會第一輪比賽中因傷退賽,國人又一次針對“金牌”“顏面”“責任”“擔當”等話題展開了空前規模的討論,聲討劉翔的聲音鋪天蓋地,同時理性客觀的評價也隨之出現與其抗衡。
事後多年,劉翔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理解當時人們對自己的情緒,當年辱罵過自己的年輕人沒有必要向自己道歉,“人們總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一些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
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拿下金牌榜首名的成績,也成為那時人們和劉翔和解,或是和自己和解的一個契機。“少了那塊110米欄的金牌,我們也是第一名。”
相對應的國家經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教育、醫療、農業、科技等領域全方面大踏步的進步,也讓不少民眾在北京奧運會後拋棄了“唯金牌論”的觀念。
隨著相關部門大力推進全民體育的活動,倡導體育帶來的娛樂、健身和教育功能,人們對於奧運金牌的執念進一步降低。
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人們終於感受到了“吃過見過”的滋味。
勝也愛你,敗也愛你,金牌不重要了麼?
在北京奧運會勝利閉幕13年後的東京奧運會中,人們普遍認為,體育背後透射出的國家形象、國民心態、人文精神、社會價值等,早已不能用金牌作為判斷的唯一依據。奧運賽場不僅有硬碰硬的比拼,也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軟實力”的體現。
這對於運動員來説無疑是最好的回饋。東京奧運會因疫情導致推遲,讓絕大部分運動員在備戰奧運的過程中出現問題,調整情緒,調動狀態,維持比賽和身體的水準,即便是對於世界頂尖運動員來説,都絕非易事。
在隨機性變化性很強的競技體育賽場,高水準運動員之間的差距很小,最終能否站上領獎臺,沒有誰能保證。
人們為每一枚金牌歡呼,也為失利者們喝彩,能站到奧運賽場上,就已經是最強的運動員。這樣的觀念轉變,不知道是否會讓已成為國潮品牌董事長的李寧唏噓。
在本屆奧運會中,有一個觀點值得思考,“運動員因失利被網暴固然不可取,但運動員也不需要飯圈式的呵護。”
本屆奧運會中,確實出現部分粉絲開始在社交媒體為運動員建立超話,然後做數據、撕資源、搶代言的行為。當運動員成績不佳,粉絲們會甩鍋教練,謾罵隊友,甚至和體育博主展開論戰。
在飯圈受到重創的日子裏,奧運會成為了部分飯圈人士排解空虛的新去處。
事實上,體育圈和飯圈註定是難以相容的,因為很難要求日復一日枯燥訓練的運動員去和明星拼流量,也不能指望“顏粉”會追看每一場專業性極強的比賽,更不能奢求運動員把每一次訓練和生活都曝光在大眾面前。
對於觀眾來説,改變對於金牌的態度,或許可以在觀看競技體育賽事過程中收穫不一樣的樂趣,但對於職業運動員和競技體育從業者來説,通過日常的訓練和積累,去賽場上力爭每一枚獎牌的態度不應改變,失去了追逐金牌的動力,競技體育本身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溫情的鼓勵可以平復運動員失利的遺憾,緩解巨大的心理壓力,但矯枉無須過正,過分闡述金牌不重要的理論,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否定體育人的目標以及他們付出的努力的意義。
比如日本運動員水谷隼和伊藤美誠在乒乓球混雙比賽中擊敗中國代表隊,又比如中國女足三戰丟17球小組被淘汰,甚至中國女排在小組賽前三場出現的銜接配合問題,其背後需要反思的問題,遠不止一句“勝也愛你,敗也愛你”那麼簡單。
魯迅曾在雜文《最先與最後》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這句真是魯迅説的,而且是在1925年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