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28日電題:西藏波密:“藏王故里”看今昔

新華社記者薛文獻、陳尚才

碧藍澄澈的天空,堆瓊疊玉的雪山,如絹如練的帕隆藏布江……沿著川藏公路西行,車過然烏湖,便來到世外桃源般的西藏林芝市波密縣。

波密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北麓,高山綿延,河流縱橫,古稱“博窩”,藏文意為祖先,是西藏第一代藏王聶赤讚普的出生地。這裡歷史悠久,物産豐富,素有“中國最美冰川之鄉”“藏王故里”“高原氧吧”等美譽。

波密縣政府所在地扎木鎮,森林環抱,帕隆藏布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城內街巷縱橫,店舖林立,車水馬龍。進入旅遊旺季,自駕車進出藏的遊客絡繹不絕。入夜,小城處處燈火璀璨,熱鬧非凡。

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波密儼然是318國道上亮眼的明星城鎮。但在歷史上,這裡被雪山環抱,交通不便,一度是人們難以到達的地方。

波密的改變,始自70年前的和平解放。1950年,西藏昌都戰役後,波密地區派人到已經解放的昌都洛隆,要求解放軍進駐波密。1951年3月,中共波密工委成立;8月,工委書記苗丕一率隊進駐波密,波密成為西藏最早設立黨的地方組織的地區之一。

在波密縣機關大院內,坐落著一幢古樸典雅的紅色兩層倣蘇式木樓,見證了波密解放初期的諸多歷史事件,被稱作“紅樓”。

“紅樓始建於1953年,原是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區為解決職工辦公及住宿問題,就地取材修建的,後來是扎木中心縣委的辦公地點。”波密縣古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張慶衝介紹,中共波密工委成立一段時間後更名為分工委,1955年初被撤銷,隨即成立扎木中心縣委,其間先後在多地辦公。

24歲的張慶衝2016年進藏工作,承擔了挖掘、整理波密縣紅色歷史的任務。近4年來,他奔赴全國各地,尋訪了200多名健在的“老西藏”,積累了7000多分鐘的訪談資料。特殊年代的人和事,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苗丕一後來回憶,1955年的扎木,“隨著公路不斷前進,扎木很快就成為物資轉運、施工指揮的中心,貿易公司、銀行均在此設點,商旅逐漸雲集。到年底公路通車拉薩前後,扎木這個當時地圖上還無名稱的地方,已空前迅速興盛起來”。

駐足紅樓內,左右通道深邃而幽靜,兩側房間內展示了大量歷史照片和一些珍貴的實物,生動還原了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

波密解放後,波密(分)工委和扎木中心縣委大力開展宣傳、統戰工作,組織調查研究,學習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學習藏語文,樹立長期建藏思想,開荒生産,慎重穩進開展工作,得到廣大藏族人民的信任。

1959年9月,中共波密縣委正式成立。自此,波密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經過各族幹部群眾60多年的持續奮鬥,波密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變,處處生機勃勃。

近年來,波密縣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産業和旅遊業,群眾在産業發展中實現致富奔小康。

古鄉雪瓦卡村,層層梯田裏,新栽的茶樹泛出嫩芽。32歲的村民索朗卓瑪説,過去,她家種植青稞和玉米,加上採挖野生天麻和蟲草,每年有1萬多元的收入。如今,她家的20畝土地流轉給了農業科技公司,自己也受聘到公司的茶田中管理茶樹,每月工資6000元。

她説,全村還有32人和她一樣在公司就業,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波密的發展,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到這裡投資興業。

來自雲南的博士仇全雷看中波密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先後投資2800多萬元發展波密藏天麻産業,帶動扎木鎮東若村及周邊農牧民增收209.8萬元。

“我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解決農牧民面臨的專業技術和市場風險問題,力爭將天麻産業發展壯大,推向更好的市場。”他説。

波密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文橋介紹,波密縣目前已佈局藏香豬、娟姍牛養殖以及天麻、茶樹、羊肚菌、靈芝種植等産業,將野生資源發展為特色優勢産業,並覆蓋到全縣10個鄉鎮84個行政村。

據介紹,2020年底,波密縣農村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0703元、36480元。

歲月如梭,擁有悠久歷史、經歷崢嶸歲月的波密,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紅樓也不再是縣城裏最顯眼的建築,但其承載的紅色故事和散發的精神之光,歷久彌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