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前方手記:緣分落地生根是“我們”

  男嬰安睡在消防救援人員懷中。 寧波海曙消防大隊供圖

中新網寧波7月27日電 (記者 王逸飛)從舟山普陀,到嘉興平湖,今年第6號颱風“煙花”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惟一一個兩次登陸都在浙江的颱風。在其身影漸遠,四天前線報道任務結束踏上返程時,終有閒暇“兌現”早有多時的提筆衝動,寫下“我們”這個連日來在腦海中復刻了一遍又一遍的主題。

  積水中的救援人員。 王逸飛 攝

關於“煙花”,中新社在其登陸前數日就開始了高頻關注。這也讓前方報道組的每一位成員,在出發前就對“煙花”強度大、移動慢,將對登陸地産生嚴重影響的“任性”早已了解。正是這種“任性”導致的報道時間拉長,讓我們有了一次相較往年更為深刻的前線感悟。

  自願駕大卡車轉移居民的王玉虎。 王逸飛 攝

24日,報道組根據颱風預報路徑從杭州趕往寧波、舟山方向。相比上午經過一些城市時天氣的“平靜”,中午抵達沿海地區後的疾風驟雨,讓人突然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臨戰感”。雨水在大風“助攻”下生疼地拍在臉上,而“我們”的故事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從眼前、從耳中一字一句拍進了心裏。

“我們”是同一屋檐下,我來照顧你。

在寧波象山一處安置點見到石浦鎮人社中心副主任石燕時,其已連續工作十余個小時。不斷為新轉移進來的民眾安排住處、配備必要物品,是她和另一名駐守鎮幹部的職責。為把空間盡可能留給村民,駐點人員晚上就拼兩張小桌子湊合著睡會。“我們會24小時守在這裡,把大家照顧好。”

  寧波開放道路停車避險。 王逸飛 攝

“我們”是內澇致災時,我來拖起你。

過去6天,寧波平均雨量位居浙江第一。當地上水碶村水位持續上漲時,寧波海曙消防大隊救援人員用嬰兒浴盆轉移出一名3歲女孩和8個月大的男嬰。“我們出去吃東西好不好?”齊腰深的水中,消防救援隊員邊溫柔安撫孩子邊小心前行。在消防車上,男嬰在消防救援隊員陳宏宇懷裏睡著,身上被輕輕蓋上消防衣。陳宏宇“小心翼翼”的樣子,被網友點讚“大孩子抱著小孩子”。

“我們”是你幫助我時,我來感謝你。

寧波鄞州洞橋鎮因為潮汐影響及江水倒灌,成為此次浙江內澇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在救援人員趟水到一家包子鋪買包子時,老闆娘執著“捂”住對方手機,不讓其付款。“快走快走,不要錢,這是應該的”。對面一家餐廳裏,老闆馬括給店裏定下了免費為救援人員提供餐食的規定。“我們會一直免費到他們離開”。

“我們”是一個個平凡的個體。1992年出生的王玉虎雖然自己家裏被淹,但在家人轉移出去後,依然開著卡車回到澇區,幫助轉移居民。他説還有很多小孩、老人,能開到哪算哪,能拉多少人是多少。

“我們”是一群群向風雨走去的人們。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啟明電建分公司施工員張紅勇和他的同事們,為了給居民儘快恢復用電連續奔波多日。“煙花”登陸前後,當地電力隊伍已累計恢復超15萬戶用戶供電。

“我們”還是一座座守望相助、攜手與共的城。“煙花”影響期間,杭州、寧波、湖州等地及時開放道路收費泊位,或允許就近選擇在路邊停車避險。杭州市長劉忻公開“喊話”全體市民,“無論您身在杭州何方,遇到難題的時候,可以隨時隨地找到各級政府或社區,派出所或交警,他們一定會盡全力提供服務的。”

“煙花”亦冷,難涼人心。颱風肆虐期間,“我們”還有無數真真切切的場景。而其含義想想卻並不複雜——它是“一家人”,它是“在一起”。

這樣的故事何時起了頭?“煙花”登陸前,河南強降雨牽動一國心、四面馳援車馬忙。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傾囊援湖北、十四億人行動如一人。再到此前數十年、數百年,似乎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答案,它是一個民族的深沉稟賦,傳承賡續,融入骨血。

從歷史長河記錄的一次次榮辱與共中,從當下眼前經歷的一場場“風吹浪打”中,從萬千青年喊出的一聲聲“此生無悔入華夏”中,再去看“一家人”與“在一起”,一個可以肯定的答案是,這個“家”是中國,“在一起”是一直。

中國人常講緣分。生於斯、長于斯,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成為“我們”的一員,同甘共苦一往無前,這何不是最大的奇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