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7月24日電 題:颱風登陸前夕浙江沿海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顧小立、王俊祿、唐弢
7月24日,從浙江省省會杭州出發,沿著高速省道一路由北向南——
疾風呼嘯,陰雲密布。水汽升騰,暴雨如注。
氣象資訊顯示,2021年第6號颱風“煙花”逼近浙江沿海。百姓生命財産安全面臨嚴峻考驗。
面臨“大考”的之江大地,嚴陣以待。
“今天手機裏的步數統計,又超過了3萬步。”
挨家挨戶做完村民安全轉移的動員工作,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董溪二村黨支部書記王鵬鵬發現,自己在微信運動上的排名又一次刷新了“紀錄”。
擬定預案、統計人數、確定轉移路線——一項項工作正按照部署陸續開展,然而王鵬鵬提著的心仍不敢絲毫放鬆。
“必須細心,細心,再細心。”王鵬鵬説。
董溪二村的村民告訴記者,人心齊,泰山移。只要幹群關係“鐵”,困難再大也有“解”。
在浙江,一大批像王鵬鵬這樣的基層工作者,正用爭分奪秒的努力,為群眾築起一道盡可能擋風避雨的護盾。
700多艘漁船在寧波市象山縣崇站港首尾相接,整齊地停靠在避風錨地。不遠處的工作人員冒著風浪,巡查船舶靠泊情況。
“崇站港是象山專業避風錨地,設計抗風能力12級以上。”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碼頭這幾天陸續有船隻靠泊躲避颱風,他們也正加班加點對碼頭纜樁等基礎設施進行加固。
“我22日就把船開進錨地,這幾天一直忙著上岸囤購蔬菜、水果等新鮮物資,等颱風來了就安心待在船艙避雨了。”在錨地避風的漁船主潘孝錢説。
檢查門鎖,加固纜繩——一套駕輕就熟的動作,顯示出這位“船老大”與大海搏擊的不凡閱歷。“措施到位了,心裏就踏實了。安全最重要。”站在甲板上,潘孝錢喃喃自語。
“安全”——一個最樸實的關鍵詞,被幹部群眾一次次提起。
台州市三門縣是一座東海邊的小城,也是颱風經常光顧之地。記者的車輛沿著海岸線疾馳時,天地間混沌一片,呼嘯的海風裹挾著大雨,劈裏啪啦地打在車窗上。
風雨如驟,而不少群眾平靜如常。
“三天前我們已經派人陸續固堤疏民,多年的經驗也會幫助我們做出判斷。”望向成片的養殖塘,海潤街道濤頭村村委會主任林小快説道。
1997年“9711號”超強颱風的突襲,曾讓濤頭村遭受慘重的生命財産損失。困則思變,災難給了當地一個謀變的契機。
從種水稻、棉花轉向養青蟹,從忍受海患到靠海吃海,多年和大海的“廝磨”,這裡的村民摸準了它的“脾氣”。
在更大的風雨降臨之前,能夠擁有水、電、網路、食物——甚至帶有空調和獨立衛生間的住處,無疑是幸福的。
在象山縣實驗小學的體藝館裏,部分轉移安置過來的建築工人已打好了地鋪,館內電源、照明設備、飲用水和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資也配備齊全。
“颱風馬上要來了,公司連夜派了大巴車安排我們轉移,雖然外面風大雨大,但大家聚在館裏既安心又熱鬧。”建築工人崔傳勝説。
“這裡發的有泡麵、麵包、牛奶、火腿腸。”雖然心中都還掛念著家裏,但吃著熱乎乎的午飯,從金華來象山打工的鄒愛鄉,心裏還是暖暖的。
24日下午3點,象山縣文聯的志願者們也來到安置點上,他們通過歌聲、舞蹈、戲劇、曲藝等不同形式的演出,給安置點的群眾帶去歡樂,緩解焦慮。
在三門技師學院安置點,約500名外來務工者正在這裡休息。他們平時住的活動板房在颱風中容易受損,學院的宿舍樓則安全舒適得多,且有生活保障。
今年剛20歲的田江舟坐在303宿舍上鋪,下鋪是他的爸爸。在江蘇讀大一的他家在貴州,暑假期間和家人一起來三門工地務工,“掙一點生活費”。
從內陸來的田江舟,還從沒見識過颱風的“真容”。而在這個安置點,他們一家三口不僅能得到休息,每天還有免費的食物供應。(參與采寫:鄭夢雨、華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