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5日電 (陳婧)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北大紅樓保護修繕項目由中國建築負責實施。
中國建築介紹説,按照集團部署,中建八局迅速抽調政治過硬、能力過硬、業務過硬的管理人員,組織在機電安裝、裝飾裝修方面的技術能手,組成了50人的項目團隊,從2020年9月29日進場,要在短短的70天內完成全部加固修繕工作。集團旗下中建電子也調集具備過硬深化設計能力和現場協調能力的骨幹人員,從2021年2月4日進場,對北大紅樓的建築安防系統進行全面改造,預定工期只有40天。
據悉,項目團隊對北大紅樓進行了深度研究,比照了歷次修繕工程的做法,特別對參與過1961-1962年修繕工程文物專家的意見進行了重點研究。
修繕前,北大紅樓還接受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體檢”。專業人員對地基、墻體、木屋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開展了專項檢測,盡可能摸清建築的保存現狀和安全隱患。
設計單位、文物專家和項目團隊一起全程參與,在整個施工期間共召開了多次專家會、論證會,在反覆論證、對比試驗的基礎上,遵循原工藝、原做法對修繕部位有序施工,盡可能保留歷史資訊。
參與修繕人士介紹説,在修繕紅樓的樓面及圍墻砌體的勾縫時,為了修舊如舊,對照傳統工藝,項目團隊按照專家會的意見,採用7:2:1的比例混合熟石灰、沙子、黃土來封堵樓面縫隙,採用磚粉、白乳膠修補磚面裂縫,又在磚縫處調配白灰、中砂混合砂漿勾抹灰縫。修繕磚柱時,按現狀形態製作出磚柱表面凹凸的質感,確保修補後的磚柱與周邊顏色協調、毫無突兀感。項目團隊還邀請了文物修繕專家開展評議會,確保重刷油飾挂檐板的色調與北大紅樓室內色調保持基本一致。
比起建築外觀的修復,更大的挑戰在於紅色文化的傳承。
為了讓修復後的北大紅樓“形神兼備”,項目團隊深入學習北大紅樓所承載的光榮歷史、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所彰顯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對舊址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紅樓已有百年“高齡”,內部文物眾多,“堅持最小干預、精心組織實施”是紅樓修繕的重要要求。項目團隊為此拿出了“繡花”的細緻功夫。
項目團隊表示,早在進場前,就對樓內不同部位細化了施工保護方案。按照“現狀整修、局部加固”總體思路,除對開裂、損朽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木架構進行替換或加固外,對表面酥鹼微風化、弱風化的墻體並不是替補和更換,而是僅對其表面酥鹼處進行封護,以延緩病害發展。根據磚柱現狀,項目人員對紅樓門廳東、北、西三側磚柱僅修補破損處;對南側門廳按北側形制重新噴塗面層,對頂部、花崗岩石底座和石欄做石材科技保護,以便延緩風化。
結合屋面排查,確保紅樓能經歷未來的風雨考驗,項目團隊對紅樓2017年做的防水進行打點、勾抹、補強,清理屋檐排水溝雜物;對屋檐排水溝外沿開裂起翹的防水卷材進行修整、粘合;用防水漆對老虎窗做防水處理。
除此之外,現代科技也在護航這座百年建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項目團隊將歷史建築的修繕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實測實量,逆向搭建出高度還原紅樓的數字模型,對整個紅樓的建築、機電、裝飾進行整合。利用現代科技資訊技術,完整準確記錄了本次保護修繕的工程資訊,為紅樓以後的修繕工作提供參考。
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北大紅樓原有安防系統無法實現“全覆蓋”。為更好保護館內文物,中建電子項目團隊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安防綜合管理平臺,實現視頻監控、報警、門禁、對講等多系統的統一管理與聯動。整個建築物內外遍佈上百個監控點和觸發報警點,打造安全的文物展示環境。
在“全方位護航”的背後,是項目團隊的不懈努力與匠心堅守。“北大紅樓是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工過程中不得在木質墻面上新開孔洞,只能順著原有孔洞進行作業,而孔洞直徑最大僅有2釐米,大大增加了穿管佈線的難度。”中建電子項目經理張曉彤説。
他帶領項目人員用3天時間走遍建築物的每一個角落,仔細核對圖紙資訊,逐個注出300多個末端點位,確保每根線纜走線精準無誤。
中建集團如期優質完成了建設任務,確保了後續布展工作順利開展,並繼續擔綱維保任務。近日,精心修繕後的北大紅樓重新向公眾開放,“光輝偉業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也于同日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