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找到共産黨,就找到了光明

文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發佈時間:2021-07-01 19:08:24 作者:柳昌林 等 責任編輯:吳疆

找到共産黨,就找到了光明

揭秘70多年前黎族首領王國興的求救書信

  《黎苗錦繡 百年夢想》巨幅拼布作品在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亮相。

在海南,有不少以“國興”命名的道路、學校等,如海口的國興大道、國興中學,為的是紀念海南黎族首領、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第一任主席和州長——王國興。

70多年前,王國興帶領黎族苗族群眾反抗壓迫起義失敗後,口述一封找紅軍的求救信,派人千辛萬苦找到救星共産黨,成為少數民族自發起義,主動尋找共産黨,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光輝典範。

歲月遷移,曾經貧窮落後的黎村苗寨早已“換了人間”;初心如磐,百年大黨為民謀幸福的初心歷久彌堅。

不堪壓迫奮抗爭

這是一座面容沉靜、目光堅毅的半身銅像。銅像矗立於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番響村白沙起義紀念園一隅,大理石基座上楷書題“黎族人民領袖王國興”9個大字。

番響村村民經常到村旁的紀念園瞻仰銅像,説起這位同村長輩,充滿敬佩之情,紛紛表示,在那個“雞不吃米,漢不吃黎”特殊年代,王國興主動尋找共産黨,就是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

時間回到舊中國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偏居一隅的黎苗山區同樣不得安寧。1932年,國民黨勢力滲透到五指山區,他們以成立“撫黎局”為旗號,對當地民眾實際上進行政治、經濟的雙重壓迫剝削,黎族苗族百姓苦不堪言。王國興的父親、紅毛峒峒長王政和,就因“抗丁抗稅”被捕入獄折磨致死。

1939年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海南島,國民黨瓊崖當局雖然擁兵數千,但只跟日軍在海口、府城等地稍作抵抗後,便紛紛潰逃,帶著家眷從沿海各地躲到五指山區。國民黨對黎苗同胞變本加厲地壓迫欺壓,催糧、收稅、抓壯丁、蹂躪婦幼……甚至隨意捕人殺人。

“那時候,村民都躲到山上去,女孩子更是不敢出門。”回憶起少女時代,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貴村92歲的黎族阿婆王玉朱忍不住流下濁淚。

作為黎族峒長之子,王國興目睹黎苗同胞被欺辱被殺害後,秘密聯絡王玉錦、王高定等黎族首領商議發動起義。“實在是被壓迫得太嚴重了,官逼民反,不打也要死人,乾脆打,看能不能活。”王國興的兒子、73歲的王剛對記者説。

1943年8月12日,白沙起義正式打響,黎苗同胞持著粉槍、弓箭,甚至拿起鋤頭、木棍,向國民黨反動派衝殺而去……但雙方力量懸殊,起義僅一個半月就遭鎮壓失敗,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起義民眾,全縣1萬多名黎苗族同胞被殺害。王國興等人帶領起義隊伍分散撤至鸚哥嶺、什寒山等高山密林裏堅持鬥爭,又飽受瘧疾困擾,不久陷入絕境。

1943年10月,王國興召集分散在各個山頭的起義首領開會商討出路。有人主張找日本兵,因為國民黨怕日本兵,但多數人不同意,認為這是“引狼入室”“與虎謀皮”。王國興和王玉錦等人主張找共産黨,可是誰也沒見過紅軍,群眾對黨不了解,而且紅軍也是漢人,會不會也欺壓黎人苗人呢?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大法工委主任王應江説,上千年封建社會的民族政策,特別是長期以來國民黨採取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導致黎漢民族隔閡嚴重。黎族群眾間流傳“雞不吃米,漢不吃黎”,意思是“除非雞不吃大米,漢人才不欺壓黎人”。

王國興年輕時候曾在嶺門一帶(現瓊中縣灣嶺鎮)黎漢雜居區當挑夫,聽説過紅軍隊伍打“國賊”的故事。王國興還想起,父親臨終前對他説:“世上的軍隊只有共産黨領導的紅軍最好。”

經王國興一提醒,起義領導人之一王玉錦也想到,當年他被抓去大陸當兵時就聽到有關共産黨和紅軍的傳聞,知道紅軍是國民黨的死對頭。“國賊”打紅軍,説明紅軍是好人。

最後,大家統一了思想:尋找共産黨!

千辛萬苦找救星

海南民族博物館“尋找救星”專題展覽,一幅標著多個箭頭的“路線圖”成為展覽最大亮點。

海南民族博物館修復保管科科長陳睿説,當年的地名很多已經更改,為了求證尋找線路的準確性,他們花了大半年時間實地走訪,並尋訪了11位瓊崖縱隊老戰士。

“我們花了不少精力來求證,但相比于當年起義軍突破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尋找救星的實際行動,我們的辛苦不值一提。”陳睿説,據考證,王國興前後共朝4個方向派出了5路人馬,帶著他口述的求救信出發尋找,王國興本人也曾親自下山尋找,無奈國民黨反動派懸賞要他人頭,他走到灣嶺一帶便折返深山。

所有的尋找隊伍中,唯獨吉有理這路找到了紅軍的線索,大邊村有個買賣人願意為他們帶路去找紅軍,但需要2000大洋。吉有理一口答應,和他立了字據。

為了籌款找紅軍,王國興立即召集紅毛、毛棧、毛貴等地的主要頭目商量,會後大家分工到各鄉籌款。然而,百姓窮得餐餐吃野菜,哪有餘錢?幾天下來總共籌到五六百元,離規定數額還差得遠。王國興便向人借了兩頭牛,説好等革命勝利後還他,這樣七湊八湊才籌齊了錢款。

吉有理、王文聰、王高定3人肩負重任,帶著王國興口述的求救信,偽裝成販鹽挑夫挑起籮筐,帶著一隻黑狗,將書信藏在竹筒裏,用繩子套在狗脖子上,萬一途中碰上敵人搜查,就把狗踢跑,以免暴露身份。求救信大意是:起義失敗,黎民遭到大屠殺,黎人處於緊要關頭,請共産黨派紅軍救救黎人。

為躲開封鎖線,他們秘密潛下鸚哥嶺,避開人多繁雜的大路,專走偏僻小道。經過輾轉尋找、託人帶路,一個多月後,3人終於找到了中共臨儋聯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

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隊長馬白山聽了他們的哭訴後,很受感動。幾天后,馬白山派第四支隊政治處主任江田帶領王文聰,到澄邁縣美厚山特委和獨立總隊駐地,見到了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

馮白駒告訴黎族代表:“在你們四處尋找共産黨的時候,共産黨也在尋找你們。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白沙起義的消息很遲才傳出來。起義遭到血腥鎮壓後,小部分起義隊伍隱蔽在密林深處,無法找到你們。今天你們的到來,正是我們殷切盼望的。”

馮白駒根據王文聰的彙報,立即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白沙起義的形勢,聽取大家的意見之後,馮白駒決定派出武裝工作組前往鸚哥嶺援助起義隊伍,開展遊擊鬥爭。

1944年12月,在當時已改編為瓊崖獨立縱隊的駐地——澄邁縣六芹山黑藤水嶺,王國興見到了馮白駒,兩人一見如故,按照黎族的風俗習慣飲雞血酒,歃血結盟。隨後,一場可歌可泣的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軍與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在五指山深處展開。

黎漢同心建設根據地

其實,早在1940年,周恩來就明確指示瓊崖縱隊,要逐步建立五指山根據地。同年1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電報指出:“認真在30余萬黎民中進行艱苦聯絡工作,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習慣,使他們信任我們……與我們一起抗戰。”

瓊崖特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在黎漢雜居的南橋、牛漏等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因為國民黨六七千人龜縮在白沙,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一直在奮力抵抗日偽頑殘酷的進攻,騰不出手來開闢山區的工作,白沙一直是空白。

1944年秋,瓊崖縱隊將中心任務確定為建立五指山區白沙抗日根據地,推進全瓊的抗日鬥爭。部隊逐步向五指山區推進。然而,國民黨反動派的反撲與封鎖,使得紅軍隊伍被阻隔在鸚哥嶺外。

五指如峰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1944年冬,馮白駒與王國興歃血結盟,為瓊崖獨立縱隊進入五指山區並相繼建立白沙抗日根據地和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馮白駒的小女兒馮爾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説,黎苗族群眾的接納、幫助,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對於瓊崖武裝力量堅持鬥爭,對於海南島的解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山有迴旋餘地,有了黎苗族群眾的支援,軍隊的糧食、兵源都有了保障,這為根據地的創建和革命隊伍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王應江説,到海南解放前夕,每5個瓊縱戰士裏就有1個黎族戰士。

“沒有這個根據地的建立,我們就會很困難或不可能應付國民黨將在海南解放前夕那樣壓倒優勢力量的進攻;沒有這個根據地的建立,對於配合大軍渡海登陸作戰解放海南的任務,非但會受到影響,恐怕甚至不能起多大作用。”馮白駒在其《中國共産黨的光輝照耀在海南島上》一文中説。

王玉朱老人永遠忘不掉,共産黨給黎苗群眾帶來的安全感。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後,共産黨和老百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僅不欺壓百姓,還到地裏幫忙收水稻、挖紅薯。根據地的織布廠給群眾發佈匹,黎苗同胞再也不用躲進深山……

永遠“感黨恩、跟黨走”

“七一”前夕,番響村30歲青年王章寬鄭重向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立志要跟隨這個發光發熱的組織,開啟更有意義的人生。

王章寬前幾年在外省打工,去年回鄉創業。讓他沒想到的是,短短數載,家鄉面貌煥然一新,村路四通八達,路燈、WIFI全覆蓋,水電改造、燃氣進村,農村生活與城鎮無異。

“我兒時夢想的、憧憬的,甚至不敢想像的生活,在黨的領導下,短短數載便逐一實現。我想向這樣一個散發光輝的組織靠攏,希望能加入到這樣善於造就奇跡、以人為本的先進黨組織。”王章寬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

五指山毛陽鎮毛貴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清也有這般發自內心的感喟。毛貴村正是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所在地,經過近幾年的精準扶貧,老區村莊展露新顏——青山綠水環繞下,幢幢新式民居成排連片,巨龍般的中線高速從村邊經過,村民們所種的瓜菜行情一年比一年好。“看著如今大家安居樂業,村裏村外瓜果飄香,我越發覺得,當年黎族大總管王國興主動尋找共産黨,著實是找對了。”王海清説。

行走在海南瓊中、白沙、五指山等黎苗山區市縣,熟悉當年曆史的老百姓紛紛感嘆:“是王國興當年主動找黨,救了全族人。”“如果不找共産黨,哪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中國實施的民族政策是史無前例的。70多年來,黎苗族地區得到國家的照顧多得數不清。”王應江説。

長期在海南省扶貧辦工作的王剛對此更是感觸深刻。他説,國家對山區建設的支援力度非常大,早在1954年,貫穿海南島的海榆中線就建成通車,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3條國防公路。

“這些年,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幫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文化、教育、經濟發展全面投入,光房屋改造就經歷了茅草房、瓦房、平頂房、樓房的幾代變遷。”王剛説。

自然資源部幹部徐岩在番響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近3年,用心用情帶領群眾修路、抓産業,群眾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任期結束離別時,群眾依依不捨,有的忍不住落淚。

番響村委會婦女主任王素嬌十分感動於黨組織在脫貧攻堅戰場中展現的力量。她説:“黨始終關心關懷黎苗群眾,幫助大家共同致富,我們要像王國興一樣,永遠‘感黨恩、跟黨走’。”

日前,自然資源部派出一名幹部接任徐岩的工作。新任駐村第一書記計劃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大力開發番響村的紅色旅遊資源。

番響村委會對面就是白沙起義紀念園,徐岩經常站在村委會樓上遙望紀念園陷入沉思:王國興當年的正確選擇,體現了“人民的選擇”強大的力量,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百年大黨為人民謀幸福初心如磐。“這樣的黨,老百姓怎會不擁護?”(記者 柳昌林 趙葉蘋 王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