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2013年6月15日攝)。新華社發(劉海東攝)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勳章”頒授儀式隆重舉行。
與此同時,遼寧丹東,“七一勳章”獲得者、97歲的孫景坤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未能到現場參加頒授儀式。
此刻,英雄無言,但他身著軍裝、目視前方行莊嚴軍禮的畫面猶在記者眼前。
孫景坤是誰?他一生經歷過什麼?——這些問題,記者一年前就在思索追問。
初見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在當今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回顧抗美援朝戰爭,向世界釋放中國始終順應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面對各方面風險挑戰各種阻力壓力必將迎難而上的信號,展現這場戰爭帶給中國及中國人民的思考,反映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尤為重要。
在這個前提下,記者2020年6月在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提供的數份抗美援朝老兵材料中,翻看到孫景坤的事跡。
透過這份材料,記者了解了孫景坤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事跡,被他退伍歸鄉後隱姓埋名奉獻鄉村的故事打動——可遠離革命戰爭年代的記者,總覺得心中老英雄的形象不夠立體。
找到他,成為記者的心願。
就這樣,2020年7月7日下午4時許,記者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的一片田地,舉目四望,滿眼是綠影婆娑的莊稼,只有幾間低矮平房掩映其中。空氣中只聞得幾聲蟲鳴鳥叫,十分靜謐。
走進屋內,小炕上躺著一位如夏日午後一般安靜的老人。
“這就是老英雄孫景坤了。”同行的丹東市元寶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説。
當記者再回頭望向老人時,時年96歲、身材瘦弱的他已經在家人的攙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僂的腰背,臉上挂著微笑。在他的身旁,整齊疊放著一件挂著軍功章的志願軍軍裝。
“聽不清了。”孫景坤指指耳朵,拿起軍裝放在腿上。“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老英雄一邊撫摸著軍功章,一邊講起70年前的烽火歲月。
孫景坤的口齒已不算清晰,可聽著聽著,老英雄的形象早已從幾張材料介紹中跳脫出來,記者也被帶回崢嶸歲月。
三渡鴨綠江
“解放四平時,我是機關槍手,是敵人火力的重點打擊對象。子彈密到把我後背的軍裝都撕爛了,半個月內我換了4件棉衣。”戰場刀光劍影,孫景坤卻越戰越勇,他先後在遼沈戰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戰役和海南島戰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過江。
“丹東是我的老家,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孫景坤説,他結婚7天后就參軍入伍,從那時起再未見過家人。如今,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勸孫景坤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搖頭拒絕。
久經沙場,一朝歸鄉,可大戰在即,孫景坤從未向部隊提出探家的要求。
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過江的那一刻,他和戰友發出了鋼鐵誓言:“保衛家園,保衛勝利果實!”
孫景坤所在部隊很快就與美軍在朝鮮龍水洞地區展開了激戰,衝鋒在前的孫景坤腿部中彈,被送回丹東治療。養傷期間,他仍然沒有回家看一眼。“養了一個多月傷,心裏時刻想著奮戰在朝鮮戰場的部隊和戰友。”腿傷還沒好利索,孫景坤就二次過江奔赴前線。
“沒想到一到朝鮮,找不到之前的部隊了。”原來,部隊根據戰事安排已經離開了原來的地方,療傷歸來的孫景坤與部隊失去了聯繫,只好二次回國。
一踏上祖國的土地,孫景坤腳步指向的方向,依舊不是家門,而是跑到志願軍某機關打聽自己部隊的下落。兩天后,他第三次過江追趕部隊。“回頭看了看家的方向。”孫景坤説,只有打了勝仗,才能回家過好日子。
第三次奔赴朝鮮後,孫景坤在上甘嶺前沿找到了部隊,並立即投入了戰鬥——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三別故土、三渡江水,孫景坤心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信念之聲越發嘹亮。
決戰161高地
回憶起自己一生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説:“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孫景坤闖進了357團3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當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時,陣地上的3營8連只剩下副連長支全勝和5個戰士,他們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彈抱在懷裏,準備隨時與敵同歸於盡。就在這時,孫景坤帶領營部9名戰士,一人扛著一箱手榴彈,利用敵人火力死角,機智勇敢地衝上161高地。
“老孫,你們可來啦!”渾身是血、多處受傷的支全勝大喊了一聲。孫景坤趕緊把他抱進坑道,一邊為他包紮傷口,一邊察看陣地:整個高地硝煙瀰漫,屍橫遍野。這時!一群頭戴鋼盔的美軍,端著卡賓槍向陣地衝上來。
孫景坤大喊:“打!”戰士們一齊開火,手榴彈投向敵群,打退了敵人進攻。
“敵人第四次反撲的時候,有2個敵人借著煙霧的掩護,從側面繞到我身邊,離我就兩三米距離。”孫景坤端起“水連珠”步槍,“砰、砰”兩聲,敵人應聲而倒——這場戰鬥,孫景坤和戰友們一連擊退敵人6次反撲;這場戰鬥,還是志願軍發起的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舉行的紀念抗美援朝戰爭三週年授功典禮上,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受到中國代表團和金日成的親切接見。
硝煙散去,戰爭在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裏面的成分)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回鄉
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放棄了留在城裏工作的機會。8年在外征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還有三過家門不入的經歷,孫景坤自覺虧欠親人太多——他決定回家鄉務農,待在親人身邊。
回鄉之後,孫景坤將組織關係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只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産隊勞動。
“我又成農民了,可當兵後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樣了。”參軍第二年,孫景坤就在戰場上火線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入黨那天起,孫景坤更堅定了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衛祖國、建設祖國事業的信念中——復員前,他的奮鬥陣地是戰場;復員後,是亟待脫貧的家鄉熱土。
回鄉後,孫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擔任村幹部。其間,他帶領鄉親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産和山城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在滾兔嶺上栽下了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氾濫常年吞蝕土地,孫景坤帶領鄉親們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畝耕地……
1984年,孫景坤組織村民先後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畝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
在家鄉務農的數十年間,孫景坤深深隱藏自己的戰鬥功績,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孫景坤是什麼樣的人?
大女兒孫美麗説:“他對別人大方,對家裏人卻很‘摳’。年輕時因為他把好處都給別人,家裏人受了不少委屈。可後來我明白:他經歷過生死,現在是在替戰友活著。”
同村村民張德勝説:“他參加革命除了帶回一些獎章和一身傷疤外,沒為自己拿一絲好處。他沒想過啥叫吃虧,也沒想過要在和平年代‘撈’點什麼。”
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孫景坤總是先想著黨、想著國家、想著別人,而把自己擺在最後。”
迴響
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一個為祖國和人民建立赫赫戰功的共和國英雄的生命,卻可以超越生命的長度、拓展生命的寬度。
歲月的洗禮,讓老英雄耳不聰目不明。但讓記者動容的是,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旋律響起,孫景坤突然有力地戴上泛白的舊軍帽,敬上標準的軍禮,堅毅果敢。
時代在發展,但沒有遺忘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人,在新時代弘揚和宣傳尊崇英雄之風非常重要。
2020年8月,新華社有關孫景坤的報道刊發後,孫景坤被樹立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重大典型。
時代的進步,沒有落下每一個人。于老英雄孫景坤個人而言,在既有優撫政策下,考慮到老英雄個人實際情況,目前他被安排至丹東光榮院療養;于社會而言,崇敬英雄的風尚已成,在新時代,弘揚和發展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風尚已成——廣大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學習老英雄孫景坤為國浴血奮戰,退伍後不計功名、嚴於律己、捨己奉公的優良品質。
“七一勳章”、“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這些都是和平年代黨和國家、人民對老英雄的褒獎。這些榮譽也在印證著:
英雄不言,但他的故事,抗美援朝戰場上的161高地在講,家鄉栽種下致富希望的滾兔嶺也在講。
我們也在講。(記者 于力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