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你的樣子》為百年中國共産黨畫像

文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發佈時間:2021-07-01 19:00:59 作者:王若辰 責任編輯:吳疆

《你的樣子》為百年中國共産黨畫像

講故事、析事理,新華社這部政論片引發廣大觀眾共情

“新華社推出的這部片子,用全新方式講述中國共産黨砥礪奮進的百年曆史,以感天動地的故事、新穎獨特的視角,回答歷史之問。”黨史專家如是説。

這是什麼片子?——“七一”前夕,由新華社音視頻部攝製的建黨百年五集大型政論片《你的樣子》重磅推出。

講述方式新在何處?——習近平總書記説過:“中國共産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主創團隊聯合海內外24家分社60多位攝製人員,歷時9個月,精心製作政論片,以“講故事、析事理”的敘述手法,為百年的中國共産黨畫像。

視角如何新穎獨特?——主創團隊以人的個體意象“破題”,確定“信念”“初心”“鐵肩”“品格”“情懷”五個主題,將“你的樣子”解析為一個可拍攝、可操作的具象化産品,並與黨史專家共同論證,形成站得住腳的理論框架和敘事框架。“五個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時期的共産黨人故事切入,以個體故事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在百年的時空跨越中挖掘感人細節,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俗化,讓觀眾看得懂,産生情感共鳴,最終反映一個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百年大黨群像和氣質。”主創團隊負責人説。

回答了什麼歷史之問?——回答什麼是“大的樣子”,回答歷史和人民為什麼會選擇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連續執政並得到人民擁護愛戴,成立百年的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始終保持蓬勃朝氣並立志於中華民族韆鞦偉業等問題。

《你的樣子》播出後,2000多家次媒體採用,700多家微網志轉發,總瀏覽量超過4億,形成刷屏之效。黑龍江衛視、中國教育電視臺、湖南衛視等60余家電視臺播出或列入播出計劃。

“主創團隊皆是黨員,他們為創作片子加班熬夜、數月奮戰,有的身挑數個任務,有的感慨自己‘嫁給了故事板’,有的被同是黨員的採訪對象感動到痛哭。”主創團隊負責人説,“大家為這部片子竭心盡力,用自己的方式為建黨百年獻禮。”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探訪主創團隊,將感動億萬網友的政論片背後的創作者們,帶到大家面前。

“我們希望這是一部‘非典型’政論片”

抗戰勝利了

人間滄桑過

歷經磨難的中國

迎著朝陽火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就是這首歌

唱響新中國

一心跟黨向前走

不呀不退縮

——摘自《就是這首歌》

記者:《你的樣子》原創主題曲《就是這首歌》非常通俗、接地氣,讓人眼前一亮。選擇這樣的風格,出於什麼考慮?

李傑(執行製片人):《就是這首歌》,由張大力作曲、常曉梅作詞,歌曲旋律和歌詞質樸、上口、易記,是希望大眾能夠聽一遍就能喜歡,便於傳唱。特別是巧妙運用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經典歌曲的旋律素材,在結尾處反覆歌唱,聽眾會情不自禁跟唱起來,形成情感共鳴。如果是現場演唱還會形成臺上台下共同高歌的效果,希望這首歌能激發廣大群眾內心深處對中國共産黨的真摯熱愛。

記者:主創團隊希望這部片子具有怎樣的氣質?

張平鋒(執行製片人):我們希望這是一部“非典型”政論片。如果按照歷史政論片和政治理論片的角度去講述建黨百年,可能會流於空洞説教。從一開始,主創團隊就將《你的樣子》敘事風格定義為“以人物故事帶動歷史敘事”,以個體共産黨員的故事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在百年的時空跨越中挖掘感人細節,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通俗化,讓觀眾樂於看,産生情感共鳴。

要説風格,我們希望《你的樣子》的風格是“故事生動,語言平實,邏輯清楚,切忌説教”。

記者:如何保證五集不同主題、不同人員創作的片子,保持風格的統一?如何把握片子風格共性與編導創作個性的平衡?

張平鋒:創作過程中,我們多次召開主創編導會,除討論內容策劃創意外,還提出了工業化生産標準,標準摳得很細,既包括片頭創意、起承轉合方式、敘事方式等,也包括拍攝參數、包裝風格、資料使用等等。

此外,我們以“一個標準、一個尺子”對各集腳本進行微調,確保敘事風格統一。

完成整體架構後,編導們開始圍繞各集主題進行個性化創造。雖然我們對選取的故事有一些縱向歷史邏輯和政治邏輯的考量和取捨,但總體上非常尊重編導的自主創作空間。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下,大家發掘出了好多不為人知的感人細節。

入戲太深,編導做了“夢中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們踏上新的長征路。26歲的“背煤漢”馬萬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河北龍煙鐵礦,這裡供應著全國大規模建設急需的資源。

原“馬萬水小組”組員余長清回憶,“他掄著12磅的大錘,後來打800錘,打1000錘。別人三兩分鐘就不行了,馬萬水五六分鐘打一個眼,他的力氣太大了。”真實而迫近的危機感,推著馬萬水不斷往前衝。這位執著堅韌的共産黨員堅信,工人的雙手終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

——摘自《你的樣子》第一集《信念》

記者:創作這部片子,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李亞光(第一集《信念》編導):馬萬水的工友余長清,每每講起曾經帶過他的馬萬水,總會毫無保留地表達仰慕和緬懷之情,就算頭髮花白,淚光閃動的眼中依舊迸發出真摯熱切的光。講到動情時,他會手足並用地還原模倣,畫面生動而有表現力。最後,他還主動要求在鏡頭前唱一首獻給革命先烈的自創歌曲,唱到動情時,泣不成聲。

老一輩工人對事業和國家的熱愛,如孩子一般天然而純粹,這在余長清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前輩,給我留下的印象一生都難以磨滅。

還有那次“完美邂逅”。在江西幹部學院,我和拍攝團隊路過一處大廳,聽到教師易晗菲慷慨激昂地給學員講革命先烈的歷史、共産黨人的信念,講到動情處還落了淚。這個生動場面,讓我們喜出望外。易晗菲完全沒有注意到錄影機,我們捕捉到了她最真實的狀態,這一段非常打動人心。

記者:創作這部片子,有哪些格外投入的時刻或狀態?

李亞光:《信念》播發後,我停下工作靜了半個小時,回憶和它一起成長的種種瞬間。有我深夜剪片子剪到淚流滿面的時候;有我睡覺時夢到我剪片子的時候;有我剪到動情時面對妻子手舞足蹈,告訴她這片子一定能成的時候。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中午剪完片子午睡,竟做了夢中夢。第一層夢境裏,我在和家人談我剪的片子。第二層夢境裏,我時而在採訪,時而在拍攝,有時見到的是片中的革命後代,有時見到的好像是革命先烈本人。當我意識到我在做夢的時候,我掙扎著“醒來”,卻進入第三層夢境,夢裏有槍林彈雨,還有革命口號,他們的一張張臉都模糊不清,感覺像看電影,卻又如此真實。

“這不是一次失敗的採訪,這是一次最真實的採訪”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演講,更是一篇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宣言。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中國共産黨不斷豐富和深化為人民服務的內涵,並將它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

——摘自《你的樣子》第二集《初心》

記者:第二集《初心》中,您個人最喜歡或最自豪的片段有哪些?

李佳琳(第二集《初心》編導):開頭的序片是我比較喜歡的片段,瞿秋白女兒、“七一勳章”獲得者瞿獨伊在清唱《國際歌》。

採訪瞿獨伊的前一晚,我特地看了電影《秋之白華》,希望能和老人更好地聊在一起。第二天一早,我和新華社記者楊志剛來到老人家裏,老人已近百歲,需要我們大聲喊,才能聽見我們在説什麼。而對我問的大多數問題,她都記不清了。

我以為這將是一次失敗的採訪。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您還記得父親翻譯的國際歌嗎?”

出乎我們意料,老人突然挺直腰板,眼睛閃光,用俄文高唱起《國際歌》。

那一刻,我異常感動。忘記全世界,依然記得你!那種穿越時空銘刻心間的旋律,不就是初心的最好映照嗎?這不是一次失敗的採訪,這是一次最真實的採訪。老人那激動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耳畔,瞿秋白就義前高唱的是這首歌、百歲女兒失憶後銘記的是這首歌,無數共産黨員信仰與初心的力量之源是這首歌……

記者:在您的創作過程中,哪一方面是您著力最多的?

李佳琳:儘量挖掘獨家人物故事,是最初制定的創作方針之一。我這集涉及的人物大都為人熟知,比如雷鋒、張思德、羅陽、林俊德等。如何挖出“熟悉人物的陌生故事”,是我絞盡腦汁的地方。

比如雷鋒的故事,我從新華社遼寧分社記者那裏挖掘出一條線索,雷鋒日記裏的一段摘抄是《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歌詞,正因為雷鋒的摘抄才讓這首歌紅遍大江南北,而這也反映了雷鋒對黨的深情。這個細節,讓觀眾對雷鋒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想找到他們生時的煙火氣”

自小訂了娃娃親的鄭鳳翠,有一個首飾盒。1988年,85歲的鄭鳳翠離世的時候,家人才發現她在首飾盒裏藏了60粒杏仁。這一年,正是她的丈夫王爾琢逝世60週年。

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後,部隊只剩下留在三河壩進行阻擊戰的余部,連日作戰,僅存800余人,一無補給,二無援兵。危急關頭,時任團參謀長的王爾琢響應朱德的號召,堅定地留了下來。與大鬍子王爾琢一同選擇留下來的800人當中,走出了朱德、陳毅等多位共和國將帥。他們以必死之決心,肩負起勝利的希望。

——摘自《你的樣子》第三集《鐵肩》

記者:您認為創作過程最大的難點在哪?

李姝莛(第三集《鐵肩》編導):最大的難點莫過於如何以人性的視角、用充滿情感和煙火氣的方式,描摹一段已經寫就的歷史、一個已經完結的故事、一個看似“高大上”的人物……把那種埋藏在歷史洪流中的生命衝突,理性地展現出來。

英雄人物做出偉大歷史功績的背後,往往是捨棄了家庭、捨棄了情感、捨棄了生命,是“聽從信仰高於一切”的內心召喚,而此種行為與其所在的生命歷程大多相互衝突,不可兼得,但他們明知萬難、明知必敗、明知百死,仍“非如此不可”,其鋼鐵一般的精神力量重逾千鈞、自然顯現。

記者:您如何找尋創作靈感?

李姝莛:我在夜晚拜謁過毛澤建的墓地,想像她失去愛人之後懷抱嬰兒時絕望與希望交織的心靈……我去千里之外尋找過與王爾琢愛人鄭鳳翠在世時有過交往的耄耋老人,只為知道鄭鳳翠在首飾盒中藏起60粒杏仁之時,那個只生活了3個月卻思念了60年的戀人是否依然是夢中的模樣……我在戈壁響晴的碧空下,鑽進王進喜還未成名時居住的山洞,在石油河的岸邊,無數次想像這個要飯娃在舊中國背著油桶的伶仃身影……

我們想找到他們生時的煙火氣。也正是這樣,我們看到他們生命中另一個不常為人所道的側影——他們顯赫聲譽背後的苦痛過往、他們的力量的來源,與他們最終的抉擇。

我想,這些柔軟的往事,構成了《鐵肩》中最堅硬的精神內核。

“走近你們,我看到錚錚鐵骨、耿耿丹心”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羅青長這樣評價他的戰友閻又文。閻又文,長期戰鬥在隱蔽戰線,一生將功名深藏。他的子女直到他去世31年後,才終於得知父親的真實身份。

“賺錢的事你們幹,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這是廖俊波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閩北大地上,他走到哪,哪就會大變樣。唯一不變的,是他主抓招商引資工作多年,始終和客商的關係很“清”。

——摘自《你的樣子》第四集《品格》

記者:您是如何挖掘故事的?

高穎(第四集《品格》編導):閻又文的故事,鮮少見諸報端,是相對獨家的報道。起初我是在一本書中看到他的故事,只有寥寥幾段文字。我著手查閱資料,尋找報道線索,陸續聯繫到閻又文的女兒、戰友羅青長和王玉的子女,以及北京市黨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員等。通過耐心細緻的採訪,我們終於把閻又文投身隱蔽戰線、對北平和平解放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沒有公開身份等故事講給公眾,還拍攝到很多珍貴的甚至是首次拿出來的歷史物件。

對於其他人物,我也緊扣本集主題,儘量呈現相對“冷門”的故事。比如,在講方志敏時,著重突出他建設的閩浙贛根據地經濟如何繁榮,“經手的款項,總數百萬元”,但母親向他借幾塊錢卻被他拒絕,他被捕時敵人搜不出一個銅板。

記者:通過創作這部片子,您對共産黨人的樣子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和感慨?

高穎:片子播出後,我寫下一段話:“走近你們,我看到錚錚鐵骨、耿耿丹心;我看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看到‘打鐵必須自身硬’;我看到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我看到你的樣子。”這是我在心中對共産黨人説的話。

“為了這一幕,我們站在窯洞前等了數小時”

“中國藍盔”,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從1990年4月起,中國已派出維和部隊超過4萬人次,出兵人數位列5個常任理事國之首。16名中國維和軍人不幸犧牲。

多年來,中國持續推進世界減貧事業,倡導構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它超越意識形態、民族國家和政黨,蘊含著深深的天下大同的情懷。

——摘自《你的樣子》第五集《情懷》

記者:為了創作這部片子,您和團隊看了多少資料?走訪了地方?

呂馨慧(第五集《情懷》編導):近兩個月的時間,我每天都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以斯諾的故事為例,我去延安採訪前,做了大量筆記。片中關於美軍上校對中國共産黨評價的一屏字幕,就是從這些書中查到的原文。片中出現的7張照片,有些連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都沒有留存,是我們從延安一位專門蒐集與斯諾有關的歷史資料的民間組織那裏得來的,這背後,我們搜尋了數千張相關照片。

還有一個細節。為了拍攝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延時鏡頭,我們特地驅車前往保安革命舊址毛主席曾經住過的窯洞旁,架起機器。下午四五點鐘的陽光灑滿窯洞口,窯洞前的雲影和樹影映照在黃土墻上,剪影般搖曳、變幻,滄桑感十足。為了這一幕,我們站在窯洞前等了數小時。

記者:創作這部片子的過程中,您接觸到哪些令人深受觸動的人物或故事?

呂馨慧:關於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故事,是很多觀眾反饋感觸最深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看哭了。這一部分,我要到了一手資料——包括南蘇丹維和步兵營官兵們頭戴式錄影機拍攝的主人公視角的畫面。現場畫面緊張、混亂,但是特別真實,揪動人心。

戰士犧牲後,教導員給家屬打電話的片段,也被士兵記錄下來用在片中。教導員情不自禁的流淚和遠隔重洋對犧牲家屬的叮囑,那麼情深意切,讓人心酸不已。

我們採訪到了教導員本人。視頻裏那麼嚴肅的中國軍人,接觸起來,極健談而親切,用他的話説,我們“互動得非常好”。採訪中,教導員的情緒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哭紅的眼圈泛著淚光,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他充滿深情、也賺足觀眾眼淚的一句話:“真正危險來臨的時候,在緊要關頭的時候,你才能夠體會、了解、感受共産黨員稱號的珍貴,犧牲掉是黨員的優先權。”(記者 王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