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華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中國增加了什麼底色?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中國增加了什麼底色?

中新社記者 陳溯

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中國經濟社會各項指標取得全面飛躍,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厚實的幸福底色。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百年前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中國90%的人口未受教育。百年後的今天,中國教育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水準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據官方統計,2020年,中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4%,新增勞動力中有50.9%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7年。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水準均已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百年時間,中國從教育弱國變為教育大國,並在下一個百年繼續向教育強國邁進。

——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大幅提升

住有所居是小康社會的“標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居住建築面積僅為6.7平方米,到2018年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平方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47.3平方米,達到每人平均住房面積不低於30平方米的小康標準。

除了平均住房指標,“全面小康”更關注“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關注改善落後地區、困難民眾的住房條件。

在脫貧攻堅中,中國有共計960多萬的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改善了居住條件,告別了“透風漏雨”的土房、草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2016年至2019年,中國棚戶區改造開工累計2157萬套,上億城鎮居民“出棚進樓”,安居圓夢。

——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只有全民健康水準不斷提高、醫療養老服務水準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才更有底氣。近年來,中國加快醫療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發展健康産業,不斷優化醫療養老服務供給,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路和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6.3張,執業醫師數2.77人,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77.3歲,民眾健康和醫療衛生水準不斷提高,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啃的“硬骨頭”。

2021年,中國向世界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至此,中國成為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先後讓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小康增添了最堅實的底色,為中國下一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奠定了重要基礎。脫貧攻堅之後,中國已邁開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繼續走共同富裕之路。

——綠色發展進入“快車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中國綠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使“綠色”成為全面小康最鮮明的色彩。

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年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2005年至2020年,中國GDP增長約4.5倍,同期碳強度下降48.4%,非化石能源佔比由7.4%提高到15.9%。

加快新能源佈局——目前,中國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

2020年,中國向世界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標誌著中國的綠色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以綠色發展引領高品質發展。

——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帶來了物質生活水準的提升,也帶來了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中國文化産業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在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年至2012年,文化産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年至2018年進一步提高至5.5%。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國門,2019年,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1114.5億美元,為2005年的近6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