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長白山,滔滔渾江水。
位於吉林省南部的通化市被稱為“英雄之城”。
抗日戰爭時,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曾在這裡消滅了大量日偽軍。
解放戰爭時,通化是“四保臨江”戰役的主戰場之一。
抗美援朝戰爭中,通化既是反帝前沿,又是可靠的大後方……
一批又一批民族英雄在這裡留下紅色印跡。
時間流逝,山城通化仍在不斷演繹著熱血澎湃的奮鬥故事。
在這裡,有一群紅色基因傳承者,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播紅色故事,追尋紅色足跡。
退休前,馬繼志是一名普通的火車司機。
如今,他從河南來到吉林通化,在楊靖宇幹部學院講黨課。
他無數次講起楊靖宇將軍的故事,
也是他爺爺的故事。
“1928年的一天,爺爺説要出一趟遠門,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每次講到楊靖宇犧牲的場景,馬繼志總會哽咽起來。
馬繼志説,他們家有個傳家寶:一塊普通的樺樹皮。
那是他的父母1958年在楊靖宇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
為的就是給他們刻下紅色烙印,
牢記“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家風。
在馬繼志看來,作為英雄後代,他能做的不多,
唯有把紅色記憶不斷地傳承下去。
2013年,通化市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村民劉福,
自籌資金建了“河裏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那個時候,沒有人理解他,説他有錢了就亂花。
但他卻堅持著自己的紅色事業。
他説,他的爺爺曾為抗聯送糧送藥,
從爺爺到父親,都叮囑他永遠不忘東北抗聯。
如今,這座紀念館連同興林鎮的革命遺跡,
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戴上擴音器,40歲的王玲玲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她是通化市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
而她的爺爺王建華就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她説,爺爺當年保家衛國是身背鋼槍,她用的則是一部擴音器。
她説,小時候爺爺給她講抗美援朝的故事;現在,她想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最多的時候,王玲玲一天要講10場。
同樣的場館,同樣的故事,講給不同的觀眾聽。
工作之餘,王玲玲經常走訪抗美援朝老兵,
做一些“搶救式”的採訪,挖掘更多的紅色故事。
讓她欣慰的是,她的女兒在學校被評為“紅領巾小解説員”。
她説,要一直講下去,鑽研下去。
策劃:陳俊
監製:褚曉亮、郎秋紅
導演:司曉帥
文字:邵美琦
攝影:司曉帥、顏麟蘊
編輯:田甜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吉林分社
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