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華誕)比利時沙勒羅瓦勞動大學:站在“革命起點”的中國共産黨人
中新社沙勒羅瓦6月25日電 題:比利時沙勒羅瓦勞動大學:站在“革命起點”的中國共産黨人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驅車一小時,來到比利時南部小城沙勒羅瓦,于1903年創建的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就坐落在市中心——沒有圍墻,毫不張揚,幾幢外表斑駁的教學樓無聲訴説著這所“百年老校”的悠長歷史。
1921年底,作為中國旅歐勤工儉學留學生中的一員,年僅21歲的聶榮臻從法國來到沙勒羅瓦,其後在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1922年8月,經同在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學習的劉伯堅和熊味耕介紹,聶榮臻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自此走上革命道路,“戰友”還包括何長工等先進青年。
在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圖書館,至今保存著聶榮臻與同學的合影,以及聶榮臻與同學在圖書館學習研讀的老照片;中新社記者走訪沙勒羅瓦勞動大學,與該校圖書館館員、歷史學者維利·普塞爾(Willy·Pourcel)敘談,找尋聶榮臻等中國共産黨人在此求學的印跡。
救亡圖存
中國旅歐勤工儉學運動於五四運動前後掀起,諸多年輕學子輾轉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多國,各種思潮終歸於一點:如何拯救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1922年6月,正在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就讀的聶榮臻給父母寫信,痛陳“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佔我國土!”,疾呼“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
抱著“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初衷,聶榮臻選擇了沙勒羅瓦勞動大學的化學工程系,對此普塞爾表示,沙勒羅瓦勞動大學的宗旨是培養勞動者,化學工程系等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而且緊跟行業發展,實踐性很強,聶榮臻做出這一選擇不難理解。
根據勞動大學的校規,學生不僅要在課堂學習,更要在實習車間動手操作;學校圖書館保存的一張老照片顯示,中國留學生和其他學生一道,圍在一台機器前,現場學習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的特點十分鮮明。
與此同時,聶榮臻沒有停止對“救亡圖存”的思考,在校期間除閱讀化學專業書籍,還借閱了《共産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晚年聶榮臻在其回憶錄中總結,從馬克思列寧的學説中,“開始認識到,要想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
1923年春,聶榮臻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3年暑假,聶榮臻離開沙勒羅瓦勞動大學返回法國,直至1924年秋經德國柏林前往蘇聯。
“中比”交匯
談及聶榮臻的旅比生活,普塞爾介紹,與法國巴黎等大城市相比,沙勒羅瓦的生活成本明顯更低,這對於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國留學生而言很有吸引力,另外勞動大學設有學生食堂,大大解決了學生們的吃飯問題。
在勞動大學就讀期間,聶榮臻寄住在學校附近一戶普通居民家中,形式上如同現在的“國際交換生”。普塞爾表示,中國與比利時相隔甚遠,文化差異顯著,聶榮臻等中國留學生住在比利時居民家中,如此之近的距離,為他們“了解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另一種處事方式”打開了一扇窗。
普塞爾説,聶榮臻後來曾憶及與沙勒羅瓦居民相處愉快,勞動大學的校史資料也顯示,當地居民認為中國留學生勤奮好學,禮貌安靜,對中國留學生的評價很高。
雖然在沙勒羅瓦度過的時光不到兩年,但聶榮臻記憶頗深。他曾説,在法國和比利時的勤工儉學生活,是自己完成世界觀的根本轉變,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起步時期,“革命的起點是永遠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