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明6月23日電 (呂春榮)從以前純手工的播種、耕地、除草、收割,到如今機耕、機插、機收、機烘,有機械可以完成“一條龍”作業;從以前農戶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如今打打電話聯繫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專門團隊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從以前只敢種幾畝地,到如今連種70畝都不嫌多……這樣的制種方式轉變正讓福建三明建寧的農戶享受著幸福感。
記者22日跟隨“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原中央蘇區縣——三明市建寧縣。在這片紅土地上,有著許多“綠色名片”,制種就是其中之一。
建寧縣是中國稻種基地的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縣級種子生産基地,2021年全縣制種面積達15.3萬畝,預計年生産優質商品種子3500萬公斤以上,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全國的12%和20%。
圖為無人機在當地農田作業。人民網 呂春榮攝
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是傳統的制種大村,全村制種面積穩定在5200畝,制種一直是村財和村民增收的支柱産業。這幾年來,楓元村以制種産業為抓手,在全縣率先開展種業整村推進,助推鄉村振興。
和種子打交道30多年,楓元村村民鄭春華這些年的“事業版圖”越來越大。去年種了60多畝地,掙了十多萬元。近來,他準備到周邊縣市去“搶地制種”。“現在智慧化、專業技術,讓我們這邊的農民越來越輕鬆,大家也更有底氣多種。”鄭春華説,“現在至少都種50畝地以上,種20多畝地的人家比較少見。”
之所以讓鄭春華這麼有底氣,一方面是緣于其豐富的制种經驗,雜交水稻制種是一項技術活,在插秧、授粉、收割上都與水稻種植有很大的不同,稍有差錯,農戶將血本無歸,而鄭春華是“老手”;另一方面在於能人幫忙,2013年開始,建寧縣衍生了種業經紀人這一職業,他們是種業公司和制種農戶的中間人,除了傳達種業公司的指令外,還要對農戶的田間管理進行技術指導,負責種子收購等事宜。
通過制種,如今鄭春華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在當地,像鄭春華這樣過上好日子的農民越來越多,大家也有了足夠自信:“這裡的農民買房,曾一扛一麻袋鈔票。”
談及農民富起來的原因,楓元村黨支部書記劉炳煌説,由村集體出面與種業公司簽約,幫助企業建立穩定制種基地,種業公司負責在基地統一安排品種,對制種戶實行訂單生産、保底價收購和技術服務。此前,楓元村實施種業整村推進3100畝,村財增收約18.6萬元。
“一個産業帶富一方百姓。”建寧縣農機中心主任徐明庚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制種社會化服務組織共40余家,有2.35萬戶農民從事雜交水稻制種生産,約佔全縣農民總戶數的70%,全縣種子全産業鏈總産值達19.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