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那段紅色歲月,成為守護一代代人的心靈原鄉

文章來源:中國台灣網 發佈時間:2021-06-25 11:28:46 作者:尹賽楠 責任編輯:李金秋

中國台灣網6月23日建寧訊 (記者 尹賽楠)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這首《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是毛澤東于1931年5月在建寧創作,90年過去了,如今的它早已深深銘刻在這方紅色熱土之上……

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

6月22日,跟隨“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路媒體革命老區行”(福建站)採訪團的腳步,記者來到位於三明市建寧縣的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沿著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思緒倣若回到1931年的春天。

1931年1月,紅軍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並至此進入了戰略轉攻階段。同年3月,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軍事“圍剿”。1931年4月上旬,為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圍剿”,紅30團奉令從建寧回師贛南。1931年5月16日,紅一方面軍在江西富田白雲山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第一仗的勝利;同年5月31日,紅3軍團、紅12軍奪取了建寧縣城,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最後一仗的勝利。15天內,紅軍五戰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圍剿”。

中央蘇區反“圍剿”大型群雕——紅軍頌。

“坐落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中央蘇區反‘圍剿’大型群雕——紅軍頌。”順著講解員林曉春手指的方向,記者的目光瞬間被眼前這座巨大的銅雕所吸引。“建於2008年的紅軍頌,藝術地再現了1930年到1934年(即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到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蘇區反‘圍剿’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紅軍將士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戰爭場面猶在眼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氣勢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人。

步入反“圍剿”陳列館,迎面一幅巨大的油畫瞬間映入記者眼簾。“這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級美術師、我國當代著名的軍事畫家鄭洪流老先生所創。”林曉春告訴記者,當年鄭洪流為向國慶10週年獻禮,不遠萬里來到建寧考察采風,回去之後就創作了這一幅反映蘇區軍民取得反“圍剿”勝利的油畫。“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記者注意到,前來瞻仰的遊人,無一不在大聲誦讀這句題詞。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陳列館內革命烈士犧牲名單。

走進陳列館內,仿佛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讓人在震撼與感動中久久無法平靜。眼前的一個個數字,一幕幕影像,只一瞬間,記者們就仿佛被帶進那段早已逝去卻又並不遙遠的記憶中……

革命戰爭期間,建寧人民積極籌糧籌款,踴躍參軍參戰,到處出現了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同當紅軍的場面,當時僅4萬餘人口的建寧就有7000多人參加了紅軍。“很多人可能上午參軍,下午就犧牲了,不要説畫像,甚至連個普通名字都沒留下,沒人知道他們是誰……”林曉春説,這些革命先烈大多數為無名英雄,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講解員林曉春向採訪團講述革命故事。

今年44歲的林曉春,是紀念園中的一名講解員,同時也是一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2005年,剛剛建成的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對外招聘講解員,林曉春當即報名,並以同批第一名的成績入選,不知不覺,也已過去了16年。

“從一名幼兒園教師,到成為一名合格的講解員,壓力總會在不經意間産生,偶爾也會覺得枯燥,而讓我堅持到現在的理由,也許就是大家常説的‘情懷’。”林曉春告訴記者,自己時常會給周邊學校的孩子們做講解,每當他們覺得累的時候,自己就會將當年紅軍革命的一些小故事講給他們。“每次聽時,孩子們都聚精會神,似乎也不覺得累了。”説到這裡,林曉春的臉上滿是笑意。

陳列館內,一位老人正在觀看墻上的老照片。

也許,有些記憶早已年深日久,銹跡斑斑,但穿梭于那段崢嶸歲月裏的紅色精神,卻猶如風雨中的堡寨,成為了一代代人的心靈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