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外國友人講中共黨員朋友的故事
新華社紀錄片《我的朋友是黨員》向海外觀眾創新展示中共黨員形象
《我的朋友是黨員》導演楊定都與主創眭黎曦在廣西扎洞村採訪拍攝。
紀錄片《我的朋友是黨員》海報。
《我的朋友是黨員》導演楊定都與主創眭黎曦在廣西扎洞村夜間採訪拍攝。
是什麼讓盧森堡退休警察加入廣西山村扶貧的隊伍?是什麼讓波蘭大學老師下決心來深圳創業?是什麼讓日本姑娘實現來成都照顧大熊貓的夢想?是什麼讓來自瓜地馬拉的武漢媳婦對故鄉親友訴説中國抗疫故事?
是朋友。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卻都有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朋友,一個幫他們找尋價值、渡過難關、實現夢想的中國共産黨員朋友。
建黨10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新華社國際部聯合新華社多個分社,共同推出紀錄片《我的朋友是黨員》。四位外國友人與身邊中共黨員結下深厚友誼的動人故事,將你我身邊平凡黨員的不凡展現給世界觀眾。
如何挖掘這些動人故事?拍攝和製作經歷了哪些困難與挫折?如何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共産黨員的形象?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日前探訪《我的朋友是黨員》主創團隊,請他們答疑解惑。
平凡黨員的不凡,讓外國友人來講
“我們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告訴全世界,中國共産黨員是值得交的朋友,中國共産黨是值得全世界交的朋友。”談到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導演楊定都告訴記者。
主創團隊今年2月份成立,團隊成員常常聚在一起“頭腦風暴”,討論應該製作一部怎樣的作品獻禮建黨百年。團隊成員均來自新華社國際部海外社交媒體采編室,都希望借這部作品,向世界講述展現中國共産黨員風采的故事。
“既然要把中國共産黨的故事講給世界聽,那為什麼不讓外國人來講呢?”在一次討論中,主創人員提出這個想法。經過反覆商榷後,“外國友人講黨員朋友的故事”作為紀錄片的主題被最終敲定。
團隊成員們看遍了相關題材的專題片、紀錄片甚至是各大視頻網站上的短視頻、Vlog,在全網蒐集潛在拍攝對象的線索,併發動分社記者積極聯繫,人物名單上最多的時候有上百個名字。
“我們選的都是在中國踏踏實實工作和生活,有故事、有追求的外國友人,他們在中國經歷的故事,也是我們想講給世界聽的中國故事。”主創團隊成員眭黎曦説。
扶貧志願者尼克、AR創業者阿諾德、大熊貓飼養員阿部展子,還有已經把家安在中國的塞莉婭……他們的故事主題,有脫貧攻堅,有創新創業,有自然環境保護,也有抗擊新冠疫情;他們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嵌在一起。他們既是中國故事的見證者與親歷者,也是再合適不過的講述者。
同時,這4位外國友人在中國的工作、生活,都和身邊的黨員朋友有深深的交集。故事中的4位黨員主人公,有帶領貧困村脫貧致富的第一書記,有投身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有幾十年如一日精心呵護大熊貓的飼養員,亦有在武漢疫情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社區書記。
“我們希望能夠借助外國人的視角,講出中國普通共産黨員的故事。我們沒有故意要去挖掘或者是渲染他們身上的不平凡,他們的不凡是自然流露出來的,壓都壓不住。”楊定都説道。
這4位黨員的故事雖鮮有媒體報道,但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中國共産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就是我們身邊9000多萬黨員的縮影。
當鏡頭對準他們的那一刻,他們的辛勤付出,他們的兢兢業業,他們的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是最能夠激起人們情感共鳴的生動畫面。
講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故事
“朋友,是你值得信賴的人,這個人值得尊敬,值得信賴,我敬仰他。”這是紀錄片的第一個故事最後,扶貧志願者尼克面對鏡頭對謝萬舉書記的肺腑之言,敬佩是貫穿整部紀錄片的重要基調。
四個故事中,每一位外國友人都非常敬佩身邊的黨員朋友,他們一起奮鬥,經歷磨難,取得成就,從而結下了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也正因為這份敬佩,他們講出身邊黨員朋友的故事時,才顯得尤為真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為了真實性,《我的朋友是黨員》全片採用故事講述的方式,沒有任何旁白。同樣為了真實,主創團隊趕往廣西、廣東、四川、湖北四個拍攝地,對每一組拍攝對象進行前期採訪,最大程度了解和還原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四個拍攝地完成前期採訪後,主創團隊要對資料進行細緻梳理,而後再次到四個拍攝地進行素材的拍攝。緊張的行程、繁重的工作,給團隊成員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考驗。有的成員因為工作節奏太快病倒了,還有攝影師因為連續疲勞作戰,扭傷了腰部。
主創團隊還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向海外觀眾傳遞一種溫和的聲音,不用“口號性”“標語化”視覺語言,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山水、正在吃竹子的熊貓、疫情過後的新生兒等易於為海外網友理解的軟性文化符號。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當時,《我的朋友是黨員》已經進入製作的最後階段,這無疑更加堅定了主創團隊對這部紀錄片的信心。
做好國際傳播,是我們的使命
《我的朋友是黨員》主創團隊所在的海媒室,曾屢造爆款融媒産品。去年疫情期間全網刷屏的動畫《病毒往事》、6月初火遍外網的《疫苗大戰病毒》,給全球網民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朋友是黨員》是海媒室第一次“試水”紀錄片形式的外宣産品,也是海媒室在融媒時代探索外宣新形式、新路徑的又一次創新,這也讓團隊對於融媒時代的對外宣傳與新聞生産有了許多深刻感悟。
在主創團隊看來,在如今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場域進行的國際傳播中,作品的內容調性要輕鬆,傳播話語要盡可能地接地氣,才能夠為更多海外觀眾所接受,才能得到更多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做國際傳播,我們是認真的,我們把這件事當作我們的使命在做。我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海外觀眾不接納我們之前做的很多産品。我們要弄清楚海外觀眾真正想看的是什麼內容。”談起多年以來的對外宣傳經歷,楊定都坦言。
為了讓每一件作品能夠在海外發揮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海媒室的每個項目都以“全部門群策群力”的方式進行精細化內容生産。無論是剛剛入社的新鮮“血液”,還是資歷深厚的記者編輯,都可以參與每個項目,貢獻天馬行空的創意,或給出作品修改的建議。
一件作品的初稿在國際部“跑”一圈下來,經常會收到幾十條建議。大家從多個角度提供的建議,為主創團隊在後期打磨、完善作品提供了重要幫助。
在新華社大力推進深度融合以來,新華社的年輕記者編輯有了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創意,施展自己的才華,對於融媒時代該如何彰顯自身價值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融媒時代,掌握剪輯、動畫、H5等技術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更為可貴的是創意和想法。無論是文字記者還是融媒記者,能夠找到適合傳播的創意點都是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有創意的想法,再加上對各種內容呈現方式的熟悉,才能在融媒時代做出符合大家口味的新聞産品。”眭黎曦説。(記者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