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奮鬥征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大量文藝作品激發了人們鬥志、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著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未來,文化和旅遊將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實現融合發展,為百姓生活增添色彩。

今年以來,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到社區,全國各地正舉辦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人們載歌載舞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一首首動聽的旋律唱出了人民心聲,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我國文化建設成果惠及百姓的畫面。

時下,“紅色陜西·聖地延安”“小崗精神·改革序幕”……“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成了熱門旅遊目的地。

一條條閃耀紅色光輝的旅遊線路,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反映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碩果。

回顧歷史,在百年奮鬥征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大量文藝作品激發了人們鬥志、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變化。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和旅遊發展穩中有進、繁榮向好,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人們的幸福生活中有詩也有遠方。

文旅支撐美好生活

文化創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惠民的美好畫卷正在各地徐徐展開,一場場展覽、一本本圖書、一台臺節目豐富了百姓精神生活,播撒了文化的種子,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撐。

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馮夢龍村,村民沈介明吃過午飯來到村裏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一曲免費的蘇州評彈聽得他心滿意足。蘇州,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在新時代,通過打造“觸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開展各類惠民展演展示活動,加大提供數字文化服務,蘇州市把文化“種”到了群眾生活裏,進一步提升著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要成就。

一項項公共文化領域重點改革任務加速推進。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堅持保基本兜底線,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全國省、市、縣三級普遍制定了實施標準或服務目錄;創新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全國有406家公共圖書館、394家文化館、1051家博物館和95家美術館進行了試點探索;同時,積極推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統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改革任務,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創新公共文化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五一”小長假,各地遊人如織。在北京一家企業上班的馬寧寧和家人來到南京夫子廟景區遊玩。在她看來,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只要有時間,她就願意出門走走,看看不一樣的風景。

和文化一樣,旅遊也是能夠帶給人們美好體驗的活動。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國內遊市場開始形成。隨著雙休日制度、黃金周的施行,百姓不僅有錢還有“閒”,國內遊市場逐漸展現強勁發展勢頭。據統計,2018年我國每人平均年出遊已達4次,進入了名副其實的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十三五”以來,緊跟消費升級趨勢,瞄準遊客需求變化,一項項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各地推進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迸發出發展全域旅遊的源源動力。旅遊景區、度假區建設成效顯著,旅遊新業態、新産品不斷涌現,研學旅遊、體育旅遊、中醫藥健康旅遊、郵輪旅遊、冰雪旅遊等快速發展,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出遊需求。

新型業態不斷涌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4.44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5%,旅遊及相關産業增加值4.5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56%。數據表明,文化和旅遊産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電影和出版産業是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國的電影産業在全球率先復工復産,推出《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奪冠》等一批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優秀影片,全國總票房達204.17億元。出版産業推出大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出版物,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精神文化需要。據統計,2019年全國共出版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450.70億冊(份、盒、張)……

與此同時,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涌現。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傳播、消費搭上數字化、網路化快車,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於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旅遊業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地位更加鞏固。據統計,2019年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

伴隨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旅遊産業體系日趨完備。目前,我國已創建71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已有5A級旅遊景區280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30家、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0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300處。

優質旅遊産品供給不斷豐富,刺激著消費潛力的釋放。據測算,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人次達2.3億,同時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132.3億元。旅遊消費對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貢獻愈發顯現。

甘肅蘭州河口鎮歷史悠久,又有黃河流經,那裏的人文煙火氣總能讓遊客興致盎然。甘小紅2019年開始在鎮上經營農家樂,她説:“現在生意不錯,收入比外出打工還高,以後還想做民宿。”

旅遊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2019年,旅遊業實現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融合項目落地開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旅融合項目落地開花,帶給觀眾和遊客豐富的感官體驗。

6月5日芒種時節當天,“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舉辦開城首演。它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以“幻城”建築為載體,講述了一個關於“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建業文旅運營公司行銷中心總經理李夢竹説,“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探索的是一種全新的模式,觀眾可以在“幻城”中游覽穿行,體驗戲劇文化的魅力,園區配套完善的餐飲和酒店住宿系統,為觀眾打造立體化、全方位的觀劇體驗。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文化和旅遊産業密不可分,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符合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北京市宣佈,“十四五”時期把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首都文化和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能。重慶市以打造旅遊業發展升級為總抓手,著力打好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五張牌”,並把“五張牌”深度融入特色區域旅遊目的地中,文旅融合進一步增強,旅遊精品度進一步提升……

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動下,文化和旅遊領域實現融合發展,以資源融合、服務融合、産業融合、交流推廣融合為重點,形成了優勢疊加的良好局面。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特徵明顯的業態熱度攀升。

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元素成為增強旅遊目的地吸引力和提升遊客體驗的重要因素,高品質的文化活動有效提升了廣大遊客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江西葛仙村、河南櫻桃溝、成都五鳳溪以傳統古鎮文化為依託,運用創意+科技+文旅的體驗式場景打造網紅打卡新地標,讓鄉村旅遊煥發新彩。文化娛樂、圖書休閒、文博旅遊成為假日休閒熱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遊客增幅明顯。

未來,文化和旅遊將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實現融合發展,不斷提高發展品質和綜合效益,為百姓生活增添更豐富的色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