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述評)美國新涉華法案:以競爭之名行遏制之實能走多遠?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題:美國新涉華法案:以競爭之名行遏制之實能走多遠?

作者 張煥迪

當地時間8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該法案涉及2500億美元的鉅額投資,名義上是關注本國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但其重點仍是老調重彈的涉華議題。縱觀法案全文,不難看出,這又是一個老掉牙的冷戰思維與對華偏見結合誕下的一個怪胎,與中美兩國各界希望加強交流合作的普遍願望背道而馳。

“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來頭不小,其“前世”是一部自誕生之初就將“奪取霸權、擊敗中國”刻在骨子裏的法案——“無盡前沿法案”。

“無盡前沿法案”于2020年5月出爐,法案批准在未來5年內撥款1100多億美元用於美國的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但“中國”一詞在法案全文共出現6次,也是“無盡前沿法案”唯一提及的他國名稱,其“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法案提出者之一,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明確表示:“這部法案將使美國在競爭中勝過中國等國家。”另一位法案提出者,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揚更直接將其稱為“中國法案”。

然而,這部被美國政府寄予厚望的法案卻在國會遲遲未得到批准。分析人士稱,法案無法獲批的核心問題是預算被加的太高。

原來,舒默最初選擇將這部法案遞交到參議院六個委員會進行討論和表決,而各委員會都想給法案添加一些自己想要的預算條款,最終導致原定的1100多億美元預算猛增到2500億美元。用一位共和黨參議員的話説:“這個數字,我們都加不夠零了。”參議院內的共和黨人紛紛表態稱,不削減預算,就不認可法案。

歷經如此亂局,眼見通過無望,“無盡前沿法案”被迫改名並刪改、增添大量內容,“轉世重生”為“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交由參議院批准。

有趣的是,被各路議員抱怨的“高額預算”此次卻沒有被削減,“加不夠零的2500億美元”寫進了新法案中。只不過,這筆預算做到了“雨露均沾”,不再像“無盡前沿法案”那樣將近九成的預算撥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而是為每個與科技發展沾邊的部門都提供了一筆預算。

一部號稱要幫助美國“重奪科技霸權”“用科技和外交手段抗衡中國”的重要法案卻因為“錢”的問題四處碰壁,甚至被迫“改名重生”,這不禁讓人疑惑,這部由少數政客提出的法案到底是在為美國的錯誤對華政策定調,抑或只是借“對抗中國”之名為美國政客斂財?如果是前者,恰恰證明部分美國政客仍然抱著過時的冷戰思維不放,是破壞中美關係大局,導致逆全球化的最大罪人;如果是後者,那只能説明美國政界把中國視作“假想敵”是另有所圖。

新生的“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繼承了“前世”的核心思路,涵蓋科技、美國製造、人工智慧、網路安全、國際聯盟、航太六大領域,並混合進了更多過時、傲慢的偏見思維,尤以對華問題為甚。

新法案不再如“無盡前沿法案”一樣有所保留,幾乎要把“對抗中國”寫進全文的每一個角落。譬如,要求美國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等亞太地區國家合作,阻止使用“不公平貿易手段”生産的中國産品出口;要求美國務院公佈所有使用“不公平貿易手段”的中國企業;禁止政府機構購買中國公司生産的無人機等等。該法案甚至還寫明,禁止聯邦政府僱員在政府設備上下載中國社交軟體的海外版。而據美國媒體報道,眾議院的民主黨議員還準備修改法案措辭,要求美國外交官聲明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

不過,在對華問題上,並非所有美國人都與這些政客一樣,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維陷阱中,認為與崛起的中國“只有你死我活,沒有合作共贏”。

今年5月17日,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聯合65家美國機構和組織發表題為《與中國的冷戰是一種危險的自我挫敗策略》的聯名信,呼籲美國政府不要再“以妖魔化中國的方式轉移民眾對美國自身安全的重視”,此舉“不會服務美國人民”,更會“導致進一步的不安全和分裂”。

聯名信明確指出,以“無盡前沿法案”為代表的一系列反華政策顯示,美國兩黨都逐漸傾向於一種危險的短視世界觀,並“不可避免地助長了美國國內的種族主義、仇外心理和白人民族主義”。

正如聯名信所説,當下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根本不是另一個崛起的大國,而是本國難以管控的槍支氾濫、肆意增長的種族歧視和余波未消的新冠疫情。美國政府五次三番強調“中國威脅論”,不過是在轉移國內民眾的關注重點,試圖讓美國民眾不再擔憂時常發生的槍擊事件,不再為國內受盡歧視的少數群體發聲,不再為新冠疫情中的逝者哀悼,更不要去思考導致以上種種問題的根源所在。

冷戰已結束30年了,然而部分國家和少數政客仍然不願正視現實,終日沉醉在昔日獨霸全球的光環中。要知道,現實世界不是好萊塢電影,有著西方臉孔的主角最後總能戰勝對手。殊不知,在現實社會,他們心目中的那個“對手”卻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道貌岸然的西方“主角”反倒成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世界穩定的亂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