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過來看看,是不是它……”一位中年男子陪著滿頭白髮的母親在瀋陽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時,指著展櫃裏一條整齊疊放的毛毯激動地説道。老人慢慢走過來,看著毛毯有些激動地説:“沒錯,就是它,它陪我度過了近千個日夜呀……”

清明節前,遼寧省軍區瀋陽第十七幹休所組織廣大老幹部、家屬及工作人員到瀋陽抗美援朝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作為該所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內容。在這裡,8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丁靜宜和她的半條毛毯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幹休所工作人員——

1951年3月,年僅17歲的丁靜宜作為原五十軍軍直衛生所衛生員,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戰場上,她負責藥品運送,而藥品和器械不僅不在同一個山洞裏,而且相隔很遠,她一個人就在呼嘯的炮彈中在兩個山洞間來回搬運藥品。

“阿姨,當時你怕不怕?”新兵小沈問道。“哪有怕的概念啊,就是一心想著完成任務……”丁阿姨指著紀念館展墻上的坑道照片回憶道:“這就是當時我們自己開鑿的山洞,敵軍飛機大炮來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防空洞,晚上就是睡覺的地方,這一住就是兩年啊。山洞裏很窄,只夠兩個人躺下,沒有床也沒有被,鋪的是玉米桿,蓋的就是行軍前發的毛毯,這條毛毯陪著我近3年時間。”

丁阿姨和英雄的“白雲山團”戰士王東林結緣,成就了一場浪漫的戰地愛情。

“這是毛毯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丁阿姨説。她退休後,每天午休和晚上睡覺時,都會披在身上,不捨得分離片刻。但毛毯因為年頭太長,磨損較重,常會破出小洞,丁阿姨都會細心地縫縫補補,實在不能補的再用剪刀小心翼翼剪掉,生怕多剪下分毫。隨著歲月流逝,一條毛毯就剩下半條了。她原打算要和這條毛毯相伴終生,但在2014年獲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徵集抗美援朝紀念品的時候,丁老改變了主意,與其讓毛毯留在自己身旁,不如讓它在陳列館中供後人參觀,於是讓女兒聯繫該陵園將毛毯捐贈。

走到紀念館雕像區,丁阿姨走向蔡正國雕像,深深地鞠躬,兩行淚水緩緩落下。她向工作人員介紹説,1953年4月的一天,晚上10點左右,她所在的衛生所突然聽到軍部方向傳來爆炸聲,她和戰友馬上集合去搶救傷員,衛生所和軍部只隔著一個山坡。當她們翻過小山坡,眼前的景象讓她驚呆了,軍部已是一片火海,敵機還在狂轟濫炸。蔡正國副軍長就是在那次轟炸中犧牲的。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她和戰友投入搶救傷員的戰鬥,她説“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悲傷的晚上。”

她的兒子王克説,母親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看老首長蔡正國。睹物思人,已故的老伴、戰場上犧牲的戰友、未能搶救過來的蔡副軍長,恍如昨日,歷歷在目。

一條毛毯讓丁老回憶著過去的點點滴滴,也深刻地教育了工作人員。淚痕未幹的劉醫生説,英雄就在身邊,丁老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在身旁攙扶丁阿姨的幹休所徐所長向大家説:“丁阿姨是我們身邊的英雄,這條坑道毛毯裏寫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們黨史學習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緬懷英雄學習英雄,化感動為行動,把英雄們開創的事業,傳承在思想中、崗位上,全力做好新時代改革強軍事業。”

(攝影: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