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長大了想做什麼?”“我想當醫生,因為可以救別人。”5歲的哈薩克族女孩艾薩娜説。
艾薩娜是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兒園的39名哈薩克族孩子之一。當地人把這所幼兒園稱為“冰山下的幼兒園”。在幼兒園操場上,能看到不遠處山頂常年積雪的木斯島冰山。
拉斯特村是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烏拉斯特鎮的一個哈薩克牧民定居村。從2009年起,這裡的牧民住進了政府統一建好的定居房。從吉木乃縣城到這裡,需要半小時的車程。
木斯島冰山世代養育著這片乾旱缺水的土地上的人們,祖祖輩輩生息在木斯島山下的人們視水為乳、視山為母,因此節水教育也是這所幼兒園的一個特色。
幼兒園的39個孩子被分成大班和混齡班。兩個班級各有特色名稱:大班叫節水智慧班,混齡班叫節水標兵班。園長奴爾德·海拉提説:“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冰山腳下,珍惜水、愛護水,教育孩子節約水資源、愛護冰山、愛護地球。”
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兒園于2014年10月投入使用,是吉木乃縣的17所村級幼兒園之一。它的成立,源於公益行動計劃“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
從2009年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通過和地方政府、捐贈企業、機構、個人及非盈利組織深度合作,開始試點把幼兒園設在村一級,為欠發達地區3-6歲的兒童提供低成本、有品質的免費學前教育。這個公益行動計劃就是“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
從2012年11月起,“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推廣到了新疆阿勒泰吉木乃縣。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募集469.3萬元,與吉木乃縣政府合作,在吉木乃縣開展山村幼兒園項目。初期開設17所村級幼兒園,覆蓋了全縣41個行政村,累計為超過1200名農村兒童提供了就近免費學前教育的機會。
在全國範圍內,“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項目覆蓋了包括雲南、貴州、新疆在內的11個省(自治區)的31個縣,設立山村幼兒園3000多所,累計受益農村兒童超20萬人。
艾薩娜的父母是哈薩克牧民,沿襲著“四季轉場、終年放牧”的傳統,終年輾轉于薩吾爾山的牧場。她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夏天時會被送到父母那裏,在夏牧場的草原上和父母一起度過暑假。
和艾薩娜家不同的是,拉斯特村的一些牧民將家中的牛羊包給其他放牧的村民,留在村裏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在分到的土地上種植飼草,或從事手工業或經商,結束了遷徙遊牧的生活。目前,村裏有540戶,共1440人。
拉斯特村的幼兒園和村小一起建在村子正中央,在政府統一修建的一排排整齊寬敞的藍頂村民定居房裏格外醒目。
走進總面積1704平方米的幼兒園,室內走廊以中國傳統文化及愛家鄉、愛冰山為主題進行佈置,教師為孩子設計了至少五個主題遊樂區域,電子教學設備配備齊全。室外則開闢了幼兒“種植園”,設置了30米跑道、沙坑、輪胎、滑梯等設施,全面服務幼兒寓教于樂的需要。
幼兒園課程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個領域,分別對大班和混齡班設置了不同的主題活動目標。比如在語言領域,混齡班孩子的目標是能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日常會話,大班孩子的目標則是能夠完整朗誦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幼兒園有園長1名,專任教師5名,山村志願者1名。7名職工都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教師學歷合格率100%,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水準均已達到二級乙等以上,一線教師與保育教師均接受了幼師專業培訓、保育教育培訓。
每天早晨,艾薩娜的爺爺奶奶走著送她到幼兒園入園。“孩子很開心去上幼兒園,我們更放心把她放在幼兒園。除了學到我們教不了的知識,艾薩娜的一日三餐都在幼兒園免費吃好了。”艾薩娜的奶奶巴合提汗説。
包括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兒園在內,吉木乃縣的所有鄉村幼兒園都實現了一日三餐的正規供餐,較多數脫貧地區提前實現了3-6歲兒童的營養保障。
“我們的辦園宗旨是用心呵護冰山腳下每一顆成長的幼苗。我們從愛國主題教育出發,以保護冰山母親、保護水資源為辦園特色,讓幼兒懂得愛護祖國和家鄉的綠水青山。”奴爾德園長表示。
2017年,吉木乃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了100%,在2012年這個數據為78%。而在全國範圍內,2019年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83.4%,2020年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85.2%。
一個都不能少。“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保證了幼兒獲得早期發展的機會,踐行著教育對於推動農村脫貧、社會流動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從而實現社會公平的初衷。
2018年7月,“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計劃”獲得世界教育創新峰會2018年度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成為這個被稱為“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獎項創辦以來第一個獲獎的中國項目。(文/攝 陳維松 組照攝于2021年4月13-14日)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