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激發幹事熱情

本報記者 龐革平 李 縱

初夏的百色市區,陽光照耀的解放街上繁華熱鬧。古樸的紅七軍軍部舊址靜穆地敞開大門,迎接著如梭的遊人。門口,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剛勁有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紅七軍軍部舊址原稱粵東會館,始建於1720年,是百色市現存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群。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百色起義,建立紅七軍,軍部就設在這裡,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紅七軍軍部舊址現場管理處負責人王昌文説。

“在部隊最困難的時期,即使進入寒冬,戰士們穿的依然是草鞋單衣,吃的是樹皮野菜……”走進紅七軍軍部舊址,講解員的講述將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帶入了當年的崢嶸歲月。

“在這樣艱苦的戰爭環境下,紅七軍的將士們用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一次次戰勝了敵人。”前來參觀的南方電網廣西賀州供電局黨委書記覃劍永動情地説,“我們接受了一場精神洗禮,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激發了幹事創業熱情。”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遊客紛紛來到紅七軍軍部舊址開展學習教育,每天約有800多人,週末達3000多人。我們要利用好這一紅色資源,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王昌文説,今年,百色計劃在紅七軍軍部舊址開展一系列活動,講好講活黨史和革命故事。

守護好漓江的綠水青山

本報記者 李 縱 張雲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裡的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近年來,這已經成為廣西幹部群眾的共識。

“爸,我還在山裏,不回家吃飯了。”張雅君照常給父親發完留言後,又一次鑽進山裏。漓江風景名勝區戰略發展處景觀人文科副科長張雅君常帶領科室人員跋山涉水,巡查漓江兩岸被破壞之處,及時開展生態修復。

“早些年,漓江流域濫採亂挖較為嚴重。開山炮一炸,村莊房屋受損,煙塵漫天,挖得山頭千瘡百孔。”張雅君回憶。

近年來,桂林市大力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改善了漓江生態環境。據統計,桂林已全面完成漓江流域採石場整治工作,關停流域21家採石場,投資2.58億元,生態修復面積136萬平方米。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被破壞的地方生態脆弱,絕不能在生態修復施工過程中出現二次破壞。”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檀慶瑞説,生態修復要實現“工藝自然、材料自然、景觀自然”。根據實地情況,桂林選擇生態網籠、覆土種植等工藝,種植欒樹、水杉等鄉土植物,恢復自然生態。

“桂林山水天生麗質,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桂林市委書記周家斌説,“我們一定要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採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種下百香果走上致富路

本報記者 龐革平 李 縱

“時下正是百香果挂果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施肥和管護,到今年10月份預計能收2萬斤,賣十幾萬元不成問題。”望著自家的20多畝百香果林,廣西陸川縣米場鎮旺同村村民譚萬林充滿幹勁。

譚萬林今年46歲,“前些年,我有三個孩子在讀書,自己又沒什麼技術本事,只能打零工掙錢,養不起家,2015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陸川縣根據實際情況大力發展優質百香果産業,實現産業振興,通過扶持村民合作社、鼓勵村民入股等方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百香果市場前景廣闊,我們會聯繫專業農業技術人員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為你量身定制種養計劃。”村幹部的鼓勵讓譚萬林動了心,他開始認真學習種植技術。

在産業扶貧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僅一年時間,譚萬林試種植的3畝百香果便獲得豐收,收入超過2萬元。2016年,譚萬林成功脫貧後繼續擴大百香果種植面積,發展到20多畝。2018年,他成立陸川縣兄弟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種植百香果200多畝,12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有了産業,村民的日子更有盼頭。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陸川縣委書記潘展東説,脫貧只是起點,要乘著特色産業發展的東風,不斷推動鄉村振興。

截至去年,陸川全縣種植優質百香果面積18600畝,今年,該縣計劃對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給予更大支援。

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

本報記者 李 縱 祝佳祺

“民族團結心向黨,感恩奮進奔小康”——在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村口,一副對聯尤其顯眼。這是個移民新村,居住著壯族、漢族、毛南族等7個民族。

據陳雙村毛苗瑤片區黨支部書記韋玉榮介紹,村裏各族群眾互幫互助,親如一家。剛從山裏搬出來的苗族群眾沒有水牛,不善種稻穀,當地的壯族、漢族、毛南族群眾便給他們提供水牛、收割機,教他們種稻穀。淳樸的苗族群眾則用苗鄉歌舞和苗家土酒表示感謝。

韋玉榮説,村裏先後組建了蘆笙隊、龍舟隊等文體團隊。每逢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各村屯都舉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動,苗族的“蘆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儺戲舞”、壯族的“羅嗨山歌”等在這裡競相表演,大大提升了村民對村子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去年5月,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全村人都像過年一樣高興。”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説。

“村民們在生活上相互照顧、文化上相互欣賞、習俗上相互包容。”黃榮彪介紹,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陳雙村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與保護,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託,打造集飲食、觀光、民俗表演于一體的“毛苗瑤”特色生態休閒娛樂旅遊景點。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説,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一碗螺螄粉催生大産業

本報記者 龐革平 李 縱

“鮮、香、辣、酸、爽、燙,是柳州螺螄粉的六大特點,沒有嘗過的朋友一定要嘗一嘗。”走進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員工盧敏正通過直播銷售袋裝螺螄粉。

一碗螺螄粉,催生了一座産業園。在位於柳南區的螺螄粉生産集聚區,已有34家螺螄粉生産及配套企業入駐,吸納就業近3000人,日産螺螄粉約150萬袋。

“工業化理念是柳州螺螄粉以袋裝形式走向超市貨架、電商平臺的關鍵。”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説。

作為工業城市的柳州,用好標準化建設推動螺螄粉産業發展。2016年5月,“柳州螺螄粉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正式施行,推動螺螄粉産業向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柳州還大力培育和發展螺螄粉特色産業集群,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除産業工人外,還有20萬名農民參與原料種植,9萬人從事配套産業商務服務。

“柳州螺螄粉産業實現了由‘小米粉’向‘大産業’的轉變。”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子林説,螺螄粉從上游的竹筍、豆角等原材料生産,中游的加工、包裝,到下游的商超、物流,再到周邊的文旅體驗等,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

2020年,袋裝柳州螺螄粉銷售收入近110億元,配套及衍生産品銷售收入超130億元,成為“雙百億”産業。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柳州市將重點打造國家級螺螄粉全産業鏈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開展螺螄粉全産業鏈品質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研發,引領産品品質進一步提升。

就業大局穩服務暖人心

本報記者 龐革平 祝佳祺

“接到電話我就趕過來了,快讓我看看有些什麼企業在招聘。”接過藍色尼龍袋,李典華顧不上擦汗就查看資料裏的企業崗位、社保政策等資訊。近日,在廣西資源縣梅溪鎮,一場熱鬧的“送崗下鄉”活動正在舉行。

44歲的李典華,為照顧母親和孩子,今年4月初從外地返鄉,正愁找不到工作的時候,被邀請參加“送崗下鄉”的活動。

“我通過面試打算到縣裏一家企業做切割技工,還報了電工培訓,多學些技能。”李典華對這份工作頗為滿意。2021年以來,桂林市共組織各類現場招聘活動37場(次),參加企業617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5.8萬個。

廣西昭平縣鳳凰鄉金鳳凰飾品工作坊生産車間裏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加工頭飾。“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裏,挺好的。”該廠職工黎雨説。該廠負責人楊燕尖介紹,從去年4月份開始,企業逐步享受到穩崗補貼、社保減免緩等政策,不僅順利留住了工人,還恢復了滿負荷生産狀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廣西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把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廣泛開展“送崗下鄉”、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等專項服務活動,深入推進重點企業吸納一批、自主靈活就業一批、鼓勵創業帶動一批、公崗安置兜底一批等就業促進活動。“十三五”期間,廣西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共206.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