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再添新物流大通道。新華社發
依託坪山圖書館等多所公共文化設施,深圳市坪山區構築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為坪山圖書館。資料圖片
在廣東牛頭島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現代化沉管預製廠—珠海牛頭島深中通道沉管預製廠。肖明葵攝/光明圖片
大潮起珠江。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考察時指出,這次調研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蓮花山上,兩棵高山榕生生不息,見證更多“春天的故事”在新時代傳唱。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中共三大召開到國共大革命合作開啟,從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開山炮”到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在建黨百年的風華歲月中,廣東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埋頭苦幹的精神、頑強奮進的姿態,一代接著一代幹,交出了一份舉世矚目的答卷。
回望來時路,廣東勇立潮頭搏浪遠航;展望新未來,廣東前進步伐更加堅定。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廣東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途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輝煌。
1、科技創新引領,勇做改革開放排頭兵
在歲月的長河中,40年也許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在深圳,從“殺出一條血路”到“走出一條新路”,40多年間,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變成了如今創新創業的熱土,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跡”。
“與其説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我更願意稱自己為陪伴者。”深圳市羅湖外語學校高三英語教師黃嫄媛,這樣形容自己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出生後不久,她就隨父母來到羅湖黃貝嶺定居,讀書工作、成家立業,一待就是35年。
“來了就是深圳人”。40多年來,五湖四海的人才來到深圳,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紮根立業。如今,深圳科技人才隊伍已經從特區剛建立時的兩名技術員,發展到超過200萬人。這裡匯聚了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強企業,還吸引了290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
敢闖敢試,才能敢為天下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廣東創造性地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積極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引進外資“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建立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推進價格、投資、財政、土地、住房、勞動用工和行政體制等一系列改革,以“排頭兵”和“試驗場”的昂揚風貌,在經濟高品質發展道路上大步向前。
“經濟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最新數據顯示,全省地區生産總值2020年超過11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頑強拼搏、真抓實幹的飽滿精神狀態跑出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拉開序幕,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廣東緊抓發展新機遇,堅定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進一步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橫琴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開通,深交所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正式啟動,中新廣州知識城、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建設加快推進……喜訊不斷傳來,發展永不停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活力四射。
科技創新、産業升級,是廣東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2020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首位。目前,廣東省已形成電子資訊、綠色石化、智慧家電、先進材料等7個萬億級産業集群,啟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4K電視、風力發電機組、新能源汽車産量分別增長20%、136%和28%,著力推進解決“卡脖子”問題。
2、傳承紅色血脈,英雄土地煥發新生機
“再揭史書,烽煙中血拼,前路晦暗期待有黎明。烈士奮勇擔起了使命,熱血揮灑開闢路徑。”當記者走進位於廣州市文明路的中國共産黨廣東區委會舊址,越秀區清水濠小學的關雅庭、李詩尹兩位小講解員正在演唱粵語童謠《英雄花開英雄城》,她們甜美的歌聲、自信的笑容,吸引了前來參觀的遊客駐足欣賞。
在廣州這片革命熱土上,無數共産黨員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英雄城”的美名。僅越秀區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聚集了37處紅色史跡,其中還有中國共産黨的“十個第一”。
在越秀區東山口錯落有致的西式樓群中,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並將於7月前重新對外開放。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近40名來自全國各地和共産國際的代表出席大會。大會制定了革命統一戰線方針,由此掀開了中國革命歷史嶄新的一頁。
1924年,中共廣東區委員會遷到廣州文明路194至200號。作為當時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最大區委,大革命時期全國轄區最廣、黨員人數最多的地方黨組織,它還建立了地方監督監察機構以及地方軍事機構,為大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為支援廣州國民政府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共廣東區委組織黨員、團員,發動工農武裝和革命群眾,支援和配合廣州國民政府的軍事鬥爭。至1926年年初,廣東境內的軍閥基本被肅清。在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北伐軍一路攻下了通往武漢的要衝汀泗橋、賀勝橋,殲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主力。然而到1927年4月,蔣介石集團公開叛變革命,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共廣東區委被迫暫時撤離廣州,遷往香港,後改組為廣東特委,繼續領導廣東人民進行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
如今,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紅色基因繼續傳承,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在越秀區桂花崗小學,通過“小桂花學黨史,黨的精神代代傳”系列活動,各班級的隊員化身為小講解員,用講故事、表演課本劇、互動答問等方式,將輝煌燦爛的百年黨史故事講給校內校外許許多多的聽眾。
在2021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越秀區文德路小學的孩子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紅色研學先鋒棋。這副先鋒棋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參與遊戲的人員只需要投色子、走點數,就可以在地圖上打卡“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紅色景點,行至特殊的格子時需要答題才能前進,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怎麼唱、第一個共産黨早期組織的名稱是什麼等。“無數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無數共産黨人舍小家、為大家,帶領人民艱苦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紀念他們,向他們學習,將他們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紅色研學先鋒棋的設計師吳偉哲説。
3、人文薈萃,突顯深厚文化底蘊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文化的力量滋養著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的發展與這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密不可分。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粵劇五大名家展區,這裡展示了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羅品超、紅線女等名家的生平……”在廣州市荔灣區粵劇藝術博物館,記者在講解員的指引下與眾多遊客一起駐足觀賞,了解粵劇名伶、粵劇行當及唱腔流派。
一方水土養一方藝。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之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如何讓粵劇在更多人心中播撒?粵劇藝術博物館給出了全新的答案。這是一座嶺南風格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以保護、傳承、弘揚粵劇藝術為主旨。在這個精心打造的粵劇體驗空間,粵劇藝術不僅存在於舞臺之上,還以一種“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形式,讓參觀者真切地感受粵劇藝術的無限魅力。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優秀傳統文化的存續為城市發展留住了“根”,也為城市文化創新提供源頭活水。粵劇藝術博物館所在的荔灣區恩寧路永慶坊有著百年曆史,曾是聚集著老房危房的老社區。廣州用修舊如舊的修繕理念保留了舊城風貌,永慶坊成為市民、遊客打卡地。
老城市的華麗蝶變與傳統非遺技藝光彩再現同頻共振。廣繡、琺瑯、醒獅、牙雕等非遺特色文創商店紛紛入駐永慶坊,還邀請了非遺大師工作室進駐。隨之而來創業、遊覽的年輕人也給非遺老街區注入了新活力,在這裡不僅能了解到老廣州的點滴,還能嗅到新時代的氣息。坐落在永慶坊的非遺街區,已經與粵劇粵曲一起融入城市的血脈肌理當中,成了廣州的文化面孔。
而在距離廣州市荔灣區一百多公里的深圳市坪山區,又是另一幅完全不同的文化圖景。
近年來,作為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之一,坪山區在文化發展領域大膽創新,以新時代“拓荒牛”精神,確立了“正而新、小而精、特而亮、惠而美”的文化發展路線,著力打造深圳市的文化新地標。
提供高品質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是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2020年,深圳市坪山區實現區、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新增公共文化設施面積6萬餘平方米,增幅近70%。
依託坪山圖書館、坪山大劇院、坪山美術館等多所公共文化設施,坪山區以坪山文化智庫為主體,衍生出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等人才平臺矩陣,形成了“人才共治”的乘數效應。坪山區以“文化聚落”的呈現方式成為驅動文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構築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勾勒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精彩藍圖。
如今,踏上坪山區文化聚落的土地,仿佛開啟了一場朝氣磅薄的文化之旅。在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建築空間內,閱讀、觀劇、觀影、看展……各類文化設施與文化活動目不暇接。
近年來,廣東省紮實推進重點工程“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實現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省、市、縣、鎮、村五級全覆蓋。潮州古城、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南粵古驛道等嶺南特色文化遺産保護有力推進,“南海I號”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加大潮劇、僑批等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健全嶺南考古學文化譜係。辦好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促進文創産品和文旅融合産品高品質開發等。
粵劇、粵菜、騎樓……一張張廣東文化名片,彰顯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自信。廣東省在邁入新百年征程的起跑線上,站在豐厚文化積累上,緊扣高品質發展主題,開創城市文化發展新格局,建設文化新高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4、迎風起航,奮鬥中書寫幸福篇章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無一不立在潮頭,先行先試。有強大的經濟後盾、雄厚的科技實力,廣東省各項社會發展事業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初夏時節,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的木棉花正在盛開,火紅的花朵成為一道美麗的校園風景。在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1+X等級技能證書培訓和考核基地,智慧終端開發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於志誠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廣東省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認真訓練。除了到更高學府學習深造的“小目標”,于志誠還談及自己的“大目標”:“我想在畢業後參軍,投身到軍工電子資訊行業,為國家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數字經濟時代,要擦亮資訊學院的資訊底色,為國家培養面向未來、面向前沿、面向産業、面向國際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真正的大國工匠。”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王暉表示。
除了教育事業,養老服務也事關發展全局和百姓福祉。深圳市福田區園嶺街道正借著産業發展與技術領先的東風,探索智慧養老的新路。
打開電子設備上的智慧服務平臺,研究員伸出雙手,螢幕上的“火柴人”立刻開始模倣。當研究員模擬老人跌倒的動作時,智慧服務平臺馬上發出警示,並將情況記錄下來。在園嶺街道,記者見識到了這樣一種對居家老人進行智慧看護的“黑科技”——通過攝像頭獲取老人活動數據,將老人的形象簡化為“火柴人”進行隱私保護,並用AI模型識別其行為,對老人實施全時段全方位的看護。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隨著早期來深建設者開始邁入老年行列,養老問題逐漸顯現。園嶺街道共有10萬名居民,其中包含1.2萬名老人,目前已有200戶居家養老的家庭嘗試利用“5G+AI”技術滿足居家養老需求。
“我們用科技打通居家養老的‘最後一米’,用5G滿足老人家的多樣性需求,街道從街道、小區、家庭、個人4個範疇來提供智慧支撐。”園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賴育明介紹,從研發到落地,這個智慧養老看護設備經歷了3年多的研發。園嶺街道是全國第一個接入5G光纖的基層社區,現已建成全國第一個配備多種智慧看護設備的5G養老院,最終開闢出“街道有平臺、社區有管家、小區有支部、居家有智慧”的養老新路。
近年來,廣東省社會保障水準不斷提升。2020年,廣東省全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97%,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動態清零。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1029元,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持續提升。
乘風再破浪,立潮敢爭先。站在新的起點上,廣東正以更大魄力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迎風起航。(記者 張雲 王美瑩 吳春燕 嚴聖禾 王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