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瑞金,北有照金”。山嶺陡峭、溝壑縱橫的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聲名遠播。步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一面鮮紅的黨旗映入眼簾,黨旗前方跳動的“火光”寓意著革命火種永遠不熄。

來自陜西榆林的郝維清年屆八旬,有著59年黨齡的他認真聽著講解,每到關鍵處便戴上老花鏡,拿出筆和本子記錄。郝維清告訴記者,這次是專門攜一家六口感悟初心,“回去後會把參觀筆記整理好,給晚輩繼續講述紅色故事”。

“陳家坡會議是明燈,指明瞭革命新征程……”一身藍色紅軍服,一口陜西方言,義務講解員杜天祥用快板將參觀者的思緒引回當年。1933年8月召開的陳家坡會議之於陜甘邊有戰略轉折意義,在連遭嚴重挫折的關頭加強了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

陳家坡會議舊址,一棵古樹依舊蔥郁,它見證了那場重要會議,也見證了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努力。站在樹下的杜天祥深有體會:“原來是石頭房、石頭墻,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黨的十八大以來,村裏裝了路燈、鋪了水泥路、蓋了小洋樓,我們終於脫貧了!”

和杜天祥擁有相同感受的人還有很多。照金領尚服飾有限公司正加緊趕制一批紅軍服帽,聖源小區居民黎紅書一邊給褂面壓線,一邊告訴記者:“我雖然是從四川遠嫁過來,但下樓能掙錢,上樓能顧家,內心很有歸屬感。”聖源小區安置了周邊8個村搬遷過來的貧困戶,當地2019年協調建成這家社區工廠,為30多位富餘勞動力解決就業,每人平均月收入超過2500元。

照金鎮過去交通不便、基礎薄弱,2015年底貧困發生率達37.7%,銅川市曾經的7個深度貧困村有6個在這裡。鎮黨委書記、鎮長白煒表示,通過將紅色基因傳承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該鎮紅色旅遊、生態農業等特色産業發展喜人,今年初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過去小夥子都往出走、姑娘更不願嫁過來,近幾年已有近20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為發展注入了活力。”白煒説。

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瓦窯堡也一度被譽為“紅都”。在瓦窯堡革命舊址的毛澤東同志塑像前,記者看到子長市人社系統的黨員正在重溫入黨誓詞,他們決心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做到辦實事、開新局。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一個令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地方,他曾在此度過7年知青時光。

在知青當年居住的窯洞裏,70歲的王蓮朵看得仔細、聽得認真,不時向同行的親友演示農家用具的用途。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生産模式的轉變,許多農村年輕人對這些物件也不大熟悉。王蓮朵生長在陜西寶雞的農村,如今跟孩子在西安居住,這次專門過來參觀旅遊,“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的故事很感人,我要多給孩子們講講,經常憶苦思甜”。

2014年,梁家河與附近的3個村莊合併成大村,面臨的矛盾多了,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成為新的課題。村黨總支提出“辦事才叫幹事、解憂才能得優”,在山地蘋果的品種改良和精細化管理、土地流轉的規模化經營、民宿窯洞的集中運營等工作中,都讓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長到現在的2萬多元,家家住上新樓房,90%的家庭有了小汽車,村民們説“過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雨夜的延安,東方紅大劇院座無虛席。展現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大型紅色主題秀《延安 延安》正在上演,不少觀眾被精彩演繹打動而眼眶濕潤。《延安 延安》自2016年首演以來觀眾已超過百萬人次,改版升級後於今年3月上演。延安文化産業投資公司董事長呂忠誠告訴記者,所謂“紅秀”,秀是形式,紅是底色,改版緊緊圍繞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使得政治性更鮮明、人物形象更飽滿。呂忠誠説,“我們最多一天演出了4場,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讓紅色文化迸發出時代的力量”。

革命戰爭年代,先輩們奮勇向前、流血犧牲。可以告慰先烈的是,他們的理想正在後人的追夢路上逐步實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開新 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