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1日宣佈,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此前一天,美國國務院也宣佈了同樣的消息。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中美高層首次面對面會晤。不過,布林肯10日在國會作證時仍在“秀強硬”。在這次會晤前,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將先訪問日韓,美國總統拜登12日將與印日澳領導人舉行“四方安全對話”視頻峰會。俄衛星通訊社11日稱,美國試圖拉盟國和夥伴與中國對抗,但這既不符合整個地區的安全利益,也不符合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各自的國家利益。

會晤前中美互相喊話

“中美即將舉行拜登上臺後首次高層對話”,韓聯社11日稱,拜登新政府上臺後,屢屢發表對華強硬言論,外界對此次中美高級別會談能取得什麼成果高度關注。美方有可能在貿易、人權、技術、台灣、南海等問題上加大對華包圍,而中國則會要求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侵害中國核心利益。不可否認的是,拜登上臺後,雖然拉攏盟友牽制中國,但在氣候變化、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多次表達了與中國攜手合作的意願。

布林肯10日在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一場聽證中對中美即將舉行的高層戰略對話談了他的一些看法。他稱:“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重要機會,我們可以非常坦率地闡述我們對中方挑戰美國安全、繁榮和價值觀的行為的諸多關切。”美國打算提出很多議題,會談也將探索是否存在與北京合作的渠道。布林肯還稱,拜登政府將採取強硬的外交姿態在人權等議題上與中國進行討論,“美國不會為了爭取與中國的合作空間,而在其他領域做出讓步”。

對於布林肯的表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日表示,中方對中美關係的立場是明確的。我們要求美方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尊重中方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雙方對會談的具體內容語焉不詳,但預計中美將進一步厘清雙邊關係的“總體框架”。去年7月,王毅曾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建議,中美雙方可以一起捋出“合作”“對話”與“管控”三份清單,分別明確“兩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需要且能夠合作、不應受其他問題干擾的事項”“存在分歧但有望尋求對話解決的問題”和“因難以達成一致,故擱置而管控的難題”。楊希雨稱,此次會晤正是希望厘清中美關係的每個議題各自應被寫進哪個“清單”。

為何選擇在阿拉斯加會晤

對此次中美高層會晤,許多媒體十分關注會晤地點為何定在美國阿拉斯加的最大城市安克雷奇。韓聯社稱,針對為何會談地點選擇在阿拉斯加,有觀點認為該地點遠離美國本土,帶有中立意義,對外顯示出中國不願對美做出過多讓步的姿態。

分析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較華盛頓,阿拉斯加是一個精心而謹慎的選擇。近年來華盛頓的政治氛圍已極不健康,尤其在對華政策方面日益極端化。對拜登政府而言,在華盛頓與中方會面將直接面臨諸多國內壓力,很難取得任何突破;而對中國而言,出於外交對等考慮,也不會答應前往華盛頓。

楊希雨認為,阿拉斯加在美國本土以外,政治敏感性較低,這是雙方在重建中美關係時邁出的“謹慎的第一步”;而阿拉斯加也是當年中美開通直航時,因飛行技術限制中途必須經停加油的一站,在中美交流史上有特殊地位。“對雙方而言,這一地點的選擇既有技術意義,也有政治含義”。

“中間位置,相向而行,各讓一步”,美國克裏斯托弗·紐波特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孫太一則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會談地點選擇背後的考量,他同時認為,這將有助於此次對話避開全球媒體的目光,以更低調、謹慎的方式舉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會晤是美國方面率先正式公佈的,但布林肯卻在會晤前再次強調對華的強硬立場。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10日在記者會上還稱:“美國政府與中國官員的首次會晤在美國領土上舉行,這對我們來説很重要。”有分析稱,美方在會晤前“秀強硬”,甚至特意強調“會晤在美國領土上舉行”,顯然與拜登政府在涉華議題上有內部壓力有關,這些説法某種程度來説也是給美國國內看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説明美國自信心在下降,需要通過這種説法來強調自己不會“軟”。

“應該推動中美關係越過坎坷往前看”

在中美高層會晤前,美方外交動作頻繁。美國國務院稱,美中高層會晤之前,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將先前往日本和南韓,與兩國舉行“2+2”會談。白宮發言人普薩基10日強調,美中高層會晤是“在我們與亞洲和歐洲盟友和夥伴會晤和緊密磋商後進行的”。此外,拜登12日將與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領導人舉行第一次“四方安全對話”視頻峰會。《紐約時報》稱,“四方對話”旨在制衡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報道引述美國官員的話稱,此次峰會的一個核心內容將是達成一項協議,幫助印度提高新冠疫苗生産能力。

對於美國想拉盟友和夥伴一起對抗中國,《南韓日報》11日稱,這是“美國想約束好盟友後,G2再舉行高層對話”。報道擔憂稱,中美此次高層接觸結局如何,是進一步激化矛盾還是成為兩國關係回歸正軌的突破口,外界正高度關注。

有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稱,美國同意幫印度提高疫苗生産能力,顯然是給印度加入這一針對中國“聯盟”的好處費。他説,由於疫苗供應緊張,義大利與澳大利亞日前還展開激烈的疫苗爭奪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為何不下力氣提高本國的疫苗産能,而去幫助印度?此外,對於印度産的阿斯利康疫苗,南非甚至曾一度想“退貨”。顯然,即使有美國等的幫助,人們對印度疫苗真能“抗衡中國”仍會表示懷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日稱,美印日澳各自不同的國家利益決定它們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俄羅斯《獨立報》引述遠東研究所代所長馬斯洛夫的話稱,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決定了雙方高層官員必須會晤,“我認為會晤是雙方都對此感興趣的情況下舉行的”。儘管美官員對華表態強硬,但在過去兩個月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量暴增。在兩國經濟需要更好關係的時候,進一步加劇矛盾顯然是不合理的。

根據海關總署3月7日公佈的最新進出口數據,今年前兩個月,中美貿易總額增長69.6%,中國對美順差達3344.1億元,增長88.2%。由此可見美國對中國的“迫切渴望”。李克強總理1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去年多重衝擊的背景下,中美貿易額仍然達到4.1萬億元,增長8.8%,“應該推動中美關係越過坎坷往前看”。(環球時報記者林日 青木 白雲怡 李司坤王偉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