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于2021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胡衛針對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一直不高等問題,提出通過制度整合創新,克服傳統路徑依賴,大力拓展産業人才培養渠道。

2020年伊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嚴重衝擊,中共中央運籌帷幄、沉重應對,在做好“六穩”工作基礎上,及時提出要落實“六保”任務。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為《建議》)更是高瞻遠矚、精準佈局,強調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面向“十四五”期間乃至2035年,毫無疑問,在推動形成“雙迴圈”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産業人才供給側改革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日益凸顯。

然而,“企業參與辦學動力不足”和“産教合作形式過於單一”等瓶頸性問題,長期制約著我國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導致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最根本在於與職業教育相關的制度設計缺乏系統性,造成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單一、人才培養渠道不寬。為此,“十四五”期間,職業教育領域要深入貫徹落實《建議》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通過制度整合創新,克服傳統路徑依賴,大力拓展産業人才培養渠道。

發展一大批新型産業大學,提升産業工人培養水準。

支援各地打破傳統人才培養路徑,扶持重點産業龍頭企業參與辦學,探索專注一線産業工人培養的新型産業大學。中央和地方聯合乏力,出臺專門政策鼓勵産業大學為企業在職職工、高校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提供高水準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習實訓服務;鼓勵産業大學嵌入行業用人標準,大力培養適應産業發展需求的各類高等級技能型人才;支援職業類院校辦學體制創新,鼓勵行業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開展混合所有制“五年一貫制”院校試點。

建設若干高水準新工科大學,加快高端産業人才培養。

圍繞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卡脖子”領域,深入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對接,積極促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全面深化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探索創建若干高水準新工科大學,積極推動人才培養、科技轉化與國家戰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同時,參照産業發展扶持資金方式,由國家引導、地方配套、行業投資聯合組成高水準新工科大學孵化資金,支援高水準新工科大學建設,加快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持續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更好引進境外優質資源。

指導和督促各地進一步制定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的具體舉措,在借鑒“雙元制”“TAFE”等辦學模式和引進境外優質職教資源方面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相關區域要充分利用好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機優勢,吸引優秀境外企業和職業大學在華獨立辦學,探索設置更多高水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支援外商投資舉辦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鼓勵各類本土院校加快引進境外優質培訓資源和知名認證證書,探索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相對接、體現區域産業特色和水準的職教課程體系。

培育更多産教融合服務平臺,支撐服務新型産業人才培養。

立足破解“資訊鴻溝”問題,利用好市場機制,引導各地加快引入高資質資訊服務供應商,負責搭建並運營開放共用的産教融合資訊服務平臺。支援龍頭企業、重點企業、高等院校、行業組織共同探索建設産業研究院,促進院校與行業組織、企業、産業園區供需精準協調對接。提升企業在職教集團中的主導力度,探索建立以資本為紐帶、專業為支撐、實體化運作的“全産業鏈”緊密型職教集團。探索以特許經營、融資租賃等方式支援企業參與産教融合機構及平臺建設,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股權融資、銀行信貸、發行專項債券等方式建設産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産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