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議開幕式上作政府工作報告。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作為全球唯一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和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2021年會設定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目標?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開幕式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一系列主要預期目標,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將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國際各大媒體都在第一時間播報了這一新聞,認為這顯示出中國經濟已經完全走出疫情的影響,中國領導人對經濟增長有了足夠信心。許多媒體還紛紛用“自信”形容中國,這份政府工作報告大篇幅介紹“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顯然中國正“自信”地將關注的焦點轉到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長期目標上。5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的説明,輿論普遍認為,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全國人大連續兩年審議涉港重要議題,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
“實際經濟增速可能更高”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表示,中國在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將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政府工作報告稱,經濟增速是綜合性指標,今年預期目標設定為6%以上,考慮了經濟運作恢復情況,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經濟增速、就業、物價等預期目標,體現了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的要求,與今後目標平穩銜接,有利於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政府承諾經濟增長將穩健復蘇”,《紐約時報》5日稱,在中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一年後,中國政府設定了一個“6%以上”的目標,表明中國已準備好要努力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強勁增長。報道稱,這一承諾對全球經濟來説是個積極信號,北京保持經濟繁榮對世界經濟復蘇將起到巨大作用,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購買包括鐵礦石和晶片在內的全世界商品。
《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2021年GDP增長目標定為6%以上,儘管這一目標相對溫和,但表明在過去一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後,中國對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報道稱,中國經濟相對較快地從疫情中恢復過來,並在去年實現了2.3%的增速,成為2020年唯一報告經濟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以前,中國設立年度GDP增長目標時一般附上“左右”兩字,以使計劃更具彈性。許多媒體注意到這次GDP目標強調的是“6%以上”。《日本經濟新聞》稱,在世界經濟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6%以上”的增長目標似乎有強調這是最低限度的意思,中國今年的“實際經濟增速可能更高”。
路透社稱,中國2021年設定了一個“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令此前一些國際媒體有關中國可能不會設GDP增長目標的猜測告一段落。報道引述專家的話稱,中國設定的這個目標是肯定能實現的,因為此前國際機構和專家普遍預測中國今年增速將達到8%至9%。顯然中國設定“6%以上”的目標更多是為了與“十四五”規劃的銜接和考慮到中長期的發展,整體來看是為了更專注于高品質增長。
“務實”“審慎”,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形容她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印象。她説,在當今國際關係中可能存在一些新的變化,各種不確定性一定會有。政府對於經濟上同時存在韌性和壓力的狀況了然於心,給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了空間。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
對於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國際媒體報道中用得最多的詞語是“自信”或“信心”。“自信擺脫疫情影響,中國宣佈將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南韓《每日經濟》5日稱,以嚴格管控疫情為基礎,中國政府自信地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6%以上。在中美矛盾持續存在的情況下,中國正繼續推動“雙迴圈”發展戰略,同時集中力量實現技術自立。報道稱,實際上中國政府此次公佈的增長目標,遠低於國際的普遍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不久前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1%和7.9%。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之所以提出較低的經濟增長目標,其中一個原因是充分考慮了中美矛盾等外部因素。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5日在會後的“部長通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1、2月份中國出口增長可能超過50%,用電量、發電量的增長幅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這都説明,中國經濟的韌勁很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很強。
日中産業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特邀專家松野豐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日本社會高度關注中國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今年將GDP增長目標設為6%以上,同時提出“全員勞動生産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基本同步”等配套目標,從宏觀政策的角度來看,這些目標“合理並切實可行”。松野豐還説,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時刻關注中國的發展,渴望在更多領域與中國合作共贏。
“阿拉伯經濟”新聞網站稱,與去年不設具體經濟增長目標不同的是,今年中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雄厚實力和中國政府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同時,這一目標也給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帶來信心、動力和希望。尤其是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肆虐,多數國家仍未走出疫情的陰霾,經貿發展受阻,信心遭受打擊,甚至對未來感到失望,而中國設定6%以上的GDP增長率,像是“在疫情籠罩下世界經濟漫長黑暗隧道中發出的一束亮光,照亮全球經濟復蘇之路”。
“新規則”與“新藍圖”
全國人大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是當天外媒關注兩會的另一個焦點。5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了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的説明。港區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政界人士和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次香港選舉制度改革是一次“全面、徹底、根本性”的改革,它與去年全國人大頒布的香港國安法一脈相承,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必要之舉。
“新規則下的‘一國兩制’”,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稱,從“港人治港”到“愛國者治港”,應該説這依然是“一國兩制”,但這是北京界定規則的“一國兩制”。評論稱,對中國之外的旁觀者而言,啟示在於,如何跟崛起的中國共處已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古人云,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面對崛起的大國務必要務實理性,在堅持尊嚴的同時尋求互利共贏。
對於中國在兩會展現的目標,美國等西方國家表現出擔憂和警惕。“中國的新藍圖”,德國《日報》稱,對於兩會,人們最關注的是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其未來發展的新藍圖。中國今後五年的重點將推進“雙迴圈”戰略以及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這顯然是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作出的回應。報道稱,中國計劃在2035年前經濟總量翻一番,意味著經濟實力將超越美國。1995年,日本GDP達到美國的70%,中國在2020年達到了同樣水準,成為完成這一里程碑的第二個國家。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五年規劃都能實現。現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未來的目標能否如期兌現。
路透社5日稱,美國新任商務部長雷蒙多週四表示,她將充分利用已經對中國使用過的工具“實體清單”,限制美國技術和産品流向中國華為和其他企業。
德國《每日鏡報》5日刊登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撰寫的文章——《價值觀外交註定要失敗》。文章稱,兩會的決議為中國未來發展以及與全球的關係確定了方向。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在全球範圍內需求旺盛,科技創新也勢不可擋,而與此同時,美國的“道德外交”正在達到極限。文章稱,氣候變化、流行病或全球人口遷移等挑戰,使國際社會只能共同應對。如果誰相信制裁、單方面施壓甚至軍事手段會比對話和建立共識更有效,完全是不負責任的。他呼籲,歐洲必須反對美國的“新冷戰”, 否則全球性問題將無法解決。
【環球時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黃培昭 林日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陳康 王偉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