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國家鄉村振興局今天正式掛牌!
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圖為相關工作人員在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前拍照留念。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從在《求是》雜誌刊發署名文章,到聯合製作《擺脫貧困》專題片,再加上今天的掛牌消息,國家鄉村振興局最近的每次亮相都全網刷屏。
因為,這個新機構的誕生,不僅對標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新任務,也意味著中國鄉村振興工作正式拉開新序幕。
當前,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移,必然需要專門機構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來統籌推進具體工作,國家鄉村振興局由此應運而生。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這一話題也必將是今年全國兩會的重要內容。那麼,代表委員們對此都怎麼説?
沒有規劃,就像是盲人趕路
長期身處農村,三農問題總是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繞不開的牽掛。
全國人大代表、晉中市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資料圖片) 屈麗霞 攝
“在脫貧攻堅中,部分地區選擇短、平、快種植、養殖項目。在後續鄉村振興中,這些項目可持續性有待考驗。”郭鳳蓮説,希望國家層面在農村項目、産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給予恰當引導。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歷經“二次創業”、傳統煤鐵産業轉型等階段。在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之際,大寨也面臨新的發展關口。
“沒有規劃,就像是盲人趕路。”郭鳳蓮表示,待全國兩會結束後,她將邀請相關專家給大寨把脈問診,確定新的發展方向。
大寨村。(資料圖片) 岳潤子 攝
“我文化水準不高,有些老辦法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鄉村振興迫切需要高素質青年人才。”談及未來發展,郭鳳蓮毫不掩飾對人才的渴求。
郭鳳蓮説,“大寨的山綠了,村莊也建設好了,接下來就是謀劃新興産業,推動旅遊産業升級”。現在,很多農村面臨“本土人才趕不上,外來人才配不上”困境,未來必須補上人才短板。
“借網”盼更多“丁真”出現
“實現脫貧後要實現鄉村振興,不論發展旅遊業還是種植、養殖業,我們都得把網際網路用好。”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雅拉鄉頭道橋村黨支部書記鄭建英認為,涉藏地區鄉村振興需“借力”網際網路。“我們甘孜州理塘縣的丁真火了,大家都覺得很驕傲,一個藏族小夥子帶動了旅遊業發展。”
數據顯示,丁真走紅的2020年第四季度,甘孜州共接待遊客1037.9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24%和48.14%。
圖為理塘勒通古鎮街頭的丁真(左)。(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我們涉藏地區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天然適合發展旅遊業,希望未來鄉村深度利用網際網路,能有更多‘丁真’出現。”鄭建英説。
除了打造“網紅”,鄭建英錶示,網際網路也能為涉藏地區農産品提供廣闊銷路。“現在我們村裏很多年輕人,電商平臺用得很好,在網上就把蟲草、松茸、牦牛肉等土特産賣光了,但是還缺乏規劃,規模不大。”
此外,鄭建英還格外重視涉藏地區鄉村宅基地和自建房政策。“我們涉藏地區地廣人稀,我想提提建議,看宅基地和自建房能不能放寬。”
建議設“碳市場”開發鄉村碳匯産品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發現,一大批美麗鄉村在浙江涌現,但美中不足的是,美麗鄉村轉化美麗經濟路徑過於單一,鄉村振興過於依賴鄉村旅遊,造成同質化競爭過剩。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資料圖片)童笑雨 攝
他建議,鄉村振興並非僅僅是鄉村旅遊,要創新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開發鄉村碳匯産品,借此創新發展美麗經濟,推動鄉村振興。
因在鄉村長大,他對鄉村感情深厚,採訪中他多次提到,若在建立碳市場的基礎上,出售鄉村碳匯産品,這必將開拓出一條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之路,為鄉村振興找到抓手。
碳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
沈滿洪説,如果把碳排放權轉化為經濟價值,就能把鄉村固碳的生態植物變成指標,賣給需要減排的企業。一方面實現碳中和,另一方面帶動鄉村農民的增收。
應建立預警精準扶貧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中國需要儘快建立完善的長效保障機制,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全國人大代表、淄博市原山林場原黨委書記孫建博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如何鞏固和提高脫貧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淄博市原山林場原黨委書記孫建博。(資料圖片)沙見龍 攝
在調研中孫建博發現,已脫貧的地區和人口中,仍存在産業基礎較薄弱,就業不穩定,因身體殘疾直接失去勞動能力需要政府“兜底”等現象,有因病、因災返貧的風險。
據初步統計,中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
對此,孫建博在今年全國兩會準備了《關於建立並完善脫貧人口脫貧不返貧保障機制的建議》,助力中國打贏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
“脫貧過程中實施了精準扶貧,防止返貧也要精準施策。”孫建博説,首先要建立預警機制,借助大數據支撐,緊盯就醫、上學、工資性收入等數據,篩查支出驟增、收入驟減對象,及時拉響警報、跟進幫扶。
在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方面,孫建博認為,首當其衝的是醫療保障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大病補充保險、社會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等政策機制,對症下藥消除返貧風險點。建立“基本醫保+大病醫保+醫療救助+商業醫保”等多層次醫保救助體系,減少貧困重度殘疾人的看病康復花銷。
鄉村振興是當代農村青年的歷史機遇
“鄉村振興是當代農村青年的歷史機遇,同樣,如果缺了有知識、眼界、抱負的返鄉青年參與,鄉村振興就會成為‘空談’。”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表示,吸引更多“躍龍門”的農村大學生、外出能人,“回農門”投身於鄉村振興的浪潮中,首先要“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長期紮根農村的李君本身亦是“回農門”的返鄉青年之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的李君放棄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受災嚴重的家鄉岫雲村。
十餘年間,李君帶領村民修路引資、發展特色農業、探索“共用養豬”等網際網路致富法,讓這座秦巴山區深處沒有水泥路、沒有資源、也沒有支柱産業的“三無”貧困村發展為當地知名的“致富帶頭村”。
兩個月前,李君已開始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蒐集網友對“今日農村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的建議。
廣元市蒼溪縣岫雲村風景如畫。(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為了給返鄉青年提供更大的舞臺,李君建議,除了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還應圍繞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幹和農業産業扶貧對象等展開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使一部分小農戶能夠發展成為家庭農場。並通過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合作社規範發展。
在“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下,小農戶能否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決定著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敗。李君表示,農業現代化不代表産業規模化,而是通過組織形式的現代化,讓千千萬萬的小農戶實現生産的標準化、行銷的專業化、産品的特色化,而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或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匙”。
作者:夏賓 李新鎖 王鵬 童笑雨 沙見龍 賀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