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官網曝光了2021年第一批欺詐騙保典型案件,包括遼寧省錦州市錦京醫院欺詐騙保案等9例案件。梳理這9例案件細節,發現很多涉案人員具有特殊身份,除了不少為醫院財務人員和醫保經辦人員外,多位院長、副院長等醫院領導也參與欺詐騙保。院領導涉案,給打擊醫院騙保帶來了新思考。

欺詐騙保鏈條長,涉案人員多、身份複雜。既有醫院不同的工作人員,又有因被誤導而配合騙保的少數患者,有時還會出現專門物色“假患者”的黑仲介。在倒藥騙保方面,有開大處方的醫生,有不當使用醫保卡的患者,有收藥的藥販子等等。

人多鏈條長,打擊就得對準全鏈條,不出現缺項。近期公佈的《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一大特點正是全鏈條監督、無遺漏打擊,對醫保行政部門、醫保經辦機構、定點醫藥機構以及參保人等主體的職責進行了清晰界定。全鏈條打擊,可以消除僥倖心理,比如過去配合騙保的患者容易逃避打擊,將來個人騙保也要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患者配合騙保將不再事不關己。

也要看到,騙保的鏈條雖長,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特別關注。醫保經辦機構若出現監守自盜的“內鬼”,或醫院財務人員、負責醫保工作的人員涉案,案件的嚴重程度和查處難度,都會大幅提升。打擊要對關鍵少數精準發力,只要關鍵環節不掉鏈子,欺詐騙保即使發生,也容易被發現,潛滋暗長、從小案變成大案要案的可能性降低。

醫院和科室領導,則是最重要的關鍵少數。領導涉案,容易形成窩案。領導涉案,有時還會出臺負向激勵措施,讓能賺錢、會騙保的醫務人員得到獎勵,讓“不會來事”的醫務人員遭到逆淘汰。在少數醫療機構,騙保現象之所以長期存在、員工對此都守口如瓶,與該醫療機構已形成“能騙為榮”的錯誤觀有關,清除這一錯誤觀念,最須從領導著手,並在醫院發展模式等方面發力,讓這些醫療機構回歸靠能力吃飯的正軌。

當前處於打擊醫院騙保的關鍵時期,這不僅是因為打擊力度持續加大,更因為醫保基金監督將進入法治化軌道。關鍵節點不進則退,若不抓住有利時機,騙保一旦出現新症候或新的潛規則,治理就會事倍功半。在全鏈條上體現打擊廣度,在關鍵環節體現打擊力度和精度,方能一鼓作氣,治愈詐騙騙保這一頑疾。(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