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21日電 拜登政府“滿月” 內外“創傷”難愈

新華社記者鄧仙來 劉品然 興越

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已有一月。在此期間,拜登政府施政的一大特點是密集摒棄或逆轉前政府有關“政績”和政策,相當程度回歸了建制派施政傳統。但在美國內部政治極化加劇、外部形象受損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推行其政治議程前路多艱。

取消“壞政策”

拜登上臺一個月來動作頻繁。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統計,截至2月19日,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及其他行政措施共計53項,數量之多史無前例。

應對新冠疫情是美國新政府的首要任務。上述53項行政命令及措施中,涉及疫情應對的多達15項。拜登上臺當天簽署的第一項行政令就是“百日口罩令”,與前任總統特朗普面對口罩的態度截然相反。拜登政府還出臺了應對新冠疫情國家戰略。拜登及其所在的民主黨過去一個月在國會力推一項總額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以抗擊疫情和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種族問題也是拜登政府上臺後的政策焦點之一。1月26日,拜登簽署了涉及住房、監獄改革、原住民等領域的多項行政命令。這些措施被認為是新政府對去年以來美國種族矛盾激化的回應。

如果説上述措施是應對前政府留下的問題,那麼拜登政府新出臺的移民等政策基本就是在消解特朗普政府的“政績”。這些新政包括停止修築美墨邊境墻、取消移民申請家庭強制分離政策、取消針對部分伊斯蘭國家的人員入境限制等。

按照美國媒體的説法,在拜登簽署的53項行政命令和措施中,20項是對特朗普時期政策的逆轉。拜登説,他簽署的那些行政令並非設立新規,而是取消“壞政策”。

重整“朋友圈”

外交方面,拜登政府逆轉了前政府在氣候、軍控、伊核等問題上的立場,兌現了部分競選諾言。

拜登上任首日簽署行政令,宣佈美國重新加入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停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程式。拜登政府次日又表示尋求將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長5年,隨後在2月5日條約有效期結束前與俄方完成了續約手續。2月8日,拜登政府宣佈以觀察員身份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月18日,拜登政府表示願與包括伊朗在內的伊核協議參與方舉行會晤,討論伊核問題。此外,拜登政府還改變前政府在葉門問題上的立場,宣佈不再支援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多國聯軍在葉門的軍事行動。美國新政府還叫停了前政府從德國撤走部分駐軍的計劃。

拜登2月4日在國務院發表就任後首次外交政策演講,表示必須通過外交手段與盟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強調盟友是美國“最大的資産之一”。2月19日,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表達他對修復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決心。也就在同一天,美國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分析人士指出,與前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在繼續沿襲大國競爭觀的同時,在方式上更注重拉攏盟友,試圖重塑美國在盟友圈裏的形象和影響力。

“創傷”難癒合

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拜登政府上臺一個月以來,對前政府政策均做出大幅修正。但分析人士認為,在當前美國面臨的內外形勢下,拜登政府繼續推行其“去特朗普化”政策面臨諸多挑戰。

拜登上臺後簽發大量行政令,是出於快速廢除特朗普政治遺産、開啟自身政治議程的考慮。但美國媒體刊文指出,總統的行政令雖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本身並非法律,與國會立法相比,其效力更短且更容易被推翻。此外,國會共和黨人對其手法已相當不滿,這勢必給未來兩黨合作增添難度。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政治撕裂、社會不公等痼疾不會因政權更疊而有根本性改觀。

共和黨人還有可能在重要的人事問題上給拜登政府製造難題。美國《政治報》刊文指出,雖然民主黨人奪回了參議院控制權,但優勢極其微弱,共和黨人已成功拖延了幾名有爭議提名人選的認證進度。目前,拜登提名的23名內閣官員中只有7人得到了參議院批准。

在對外政策上,拜登政府不僅面臨國內阻力,還需克服盟友和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不信任感。美國喬治敦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查爾斯·庫普錢表示,美國作為“燈塔”和“山巔之城”的形象已被明顯破壞。有分析人士指出,美歐之間的結構性分歧並不容易彌合,美國前政府各種“折騰”帶給盟友的“精神創傷”短期難以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