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年味兒漸濃。這個春節,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防控形勢,“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成為新的倡議。各地推出多種政策舉措和暖心福利,鼓勵外來人員“就地過年”。近日,央廣網記者採訪了企業職員、留校大學生、快遞員、騎手、醫護人員、交警、基層創業者等多位留陜過年的外來人員,聽聽他們“就地過年”背後的故事。

今年過年不回家給家裏寫封信

“以前沒有手機,我們都是寫信聯繫,今年過年回不了家,我給家人寫了封信,信到家,就相當於我回去了。”55歲的廖景文是陜西西安地鐵八號線項目一號豎井班的組長,在外打工多年,這是廖景文第一次不回家過年,他選擇了這種“見字如面”的方式,向家人寄去他的思念。

2月4日,陜西省建設工會聯合中建五局西北公司為80余名“留陜過年”的工人發放年貨,併為有需要的工人免費郵寄回家,年貨剛拿到手,廖景文就將東西和信都裝進了快遞箱,一起寄回了四川南充老家。

廖景文將年貨和信裝進快遞箱,準備一起寄回四川南充老家。(央廣網見習記者 周彤 攝)

廖景文告訴記者,看到“就地過年”的倡議後,他就和家人商量打算留在陜西西安過年,家人都支援他,前幾天和妻子視頻時,孫子跑到鏡頭前説:“爺爺你以前回來都給我買玩具,今年回不來,你要給我包個大紅包。”

聽著家人在視頻中對他的囑咐,廖景文心裏還是有些遺憾,往年春節,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陪老父親説説話,今年回不去了,廖景文就想寫一封信給他們。

提起信的內容,廖景文説:“主要想告訴家人,我在這裡挺好的,很多工友都留下過年,在這裡我也有一個‘大家庭’。”

在廖景文看來,一封家書更能代表他的心意,也讓他感受到了回家團聚的溫暖,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家人放心,在家裏安心過年。

還有幾天就到春節了,廖景文已經準備好了給孫子孫女的紅包,給自己也置辦了一些年貨,期待著和工友們一起度過一個特別的春節。  

留陜過年的工人們排隊領取年貨。(央廣網發 林瑞祥 攝)

大年三十約工友一起吃年夜飯

老家在湖北襄陽老河口的李如冬,在西安地鐵八號線一號豎井做開挖工作。今年,李如冬決定留在西安過年。最近,他每天給家裏打三四次視頻電話,詢問家裏過年的東西準備怎麼樣了。

2020年,讓李如冬最開心的事便是女兒考上了大學,在外打工多年,他最牽掛就是孩子的學習,李如冬説:“女兒考得這麼好,我真的太高興了,今年留在西安過年,一是支援國家的倡議,二來也想多賺一點,讓兩個孩子都好好讀書。” 除了剛上大學的女兒,李如冬的兒子在上小學,妻子在洗車行打零工,照顧他70多歲的母親,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擔在李東如肩上,得知項目部會給留崗工人發放獎金和禮品,這讓他更加堅定地選擇“就地過年”。

領到年貨的工人們一起合影留念。(央廣網發 林瑞祥 攝)

已經大半年沒有回家的李如冬把不回家過年的消息告訴妻子時,妻子很支援他的決定,去年疫情待在家的那段時間還記憶猶新,因此,兩人對“就地過年”很快達成一致。

“我女兒跟我説,一個人在工地上要注意身體、注意安全。但我兒子還小,每次視頻他都要説讓我回來。”

往年過年,李如冬都會帶一些當地特産回家。今年,第一次不和家裏人一起過年的李如冬心裏還是空落落的。他給妻子和母親分別打了過年的錢,還叮囑女兒好好學習,不能挂科;叮囑小兒子,要努力學習,不要偏科。

大年三十那天,李如冬還準備和平常一樣,6點多起床,7點準時到工地上班,下午5點下班。

不一樣的是,那一天,他和工友們約好了一起吃年夜飯。(記者 舒隆煥 見習記者 周彤 米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