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根據國家防總指令,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開閘蓄洪。頃刻,蒙洼蓄洪區的4個鄉鎮、77個湖心莊臺成為“孤島”,180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一片“澤國”。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蒙洼蓄洪區,了解防汛救災與災後恢復生産等情況,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如今,半年時間過去,蓄洪區重建情況如何?這個新年,經歷了第16次開閘蓄洪的蒙洼人準備怎麼過?
重回王家壩,雖是農閒時節,一方方新整出來的水塘等待蓄水,一壟壟麥苗清清爽爽,莊臺人家院落、草莓大棚裏、箱包工廠內,傳來陣陣歡笑聲。
“搶”回好日子
在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遊客們圍坐在王今桂家的堂屋裏嘮著家常。王今桂之前是貧困戶,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他一邊操持著4畝地,一邊售賣著特色麵食,還兼著村務監督公益崗位,再加上低保兜底,早已順利脫貧。
如今,王今桂又成了阜南縣曹集鎮老王農莊有限公司創始人。他盤算著,春節後和鄉親們一起搞莊臺文旅觀光,雖然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離莊臺住進了安置房,不過莊臺作為蒙洼蓄洪區的特有景觀,一定有開發價值和發展前景。
“黨的好政策,幫我拔掉了窮根。繼續甩開步子向前走,我有信心!”回憶起總書記來到家裏做客的場景,王今桂至今難掩激動。
“總書記來到我家,看得細,問得也細。吃水用電有沒有困難、生活物資能不能保障、兒子女兒工作情況等,親切得很。”王今桂説。
蓄洪過後,王今桂的4畝芝麻地每畝得到了1300元補償,後來補種的蘿蔔又賣了好價錢。阜南縣委書記崔黎介紹,截至去年12月底,蒙洼蓄洪區內補償資金全部發放到位,累計發放33000余戶,29296余萬元。
“俺種的草莓有啥缺點?”又瘦又高的張雲何彎腰走進大棚,渾身是泥。頭一年種植草莓,他多少有些不自信。
“甜!沒毛病,你可是俺們蒙洼老觀鄉‘獨一份’的草莓種植戶,寶貝著吶!”張雲何的老朋友老觀鄉農業綜合服務站技術員張濤説。
去年蓄洪後,張雲何種植的大量草莓苗被淹。“俺只想著把損失搶回來。”張雲何説。洪水退去,他將草莓種植面積從3畝擴大至10余畝,還種上了七彩番茄等特色經濟作物。
“等這批草莓賣完,估計能進賬10多萬元,今年俺也過個富裕年。”現在,每天進出大棚採摘草莓的遊客絡繹不絕。5年前還是貧困戶的張雲何,靠著一股倔勁兒,“搶”出來了熱烈紅火的好日子。
在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縫紉區,張配燕正給一個個筆袋縫線捏角,一雙兒女圍在身邊玩耍。“‘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掙幾十元’,實際上遠不止喲,俺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她説。張配燕的家就在王家壩鎮上,離上班的工廠只有400米距離,能在家門口上班,錢掙到了不説,還能照顧好孩子和老人,張配燕眼鏡後藏不住滿意的笑。
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紅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縣開展就業扶貧和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情況,並察看車間生産線,同職工親切交流。總書記希望企業克服困難,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搶回來。
“目前,廠內共有136人,其中62人是脫貧戶。”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恒亮説,“關注是壓力,也是動力。春節前,我們要結清所有員工工資,再難也不拖欠一分錢。”春節後,王恒亮還要緊鑼密鼓“開工”三件“大事”,一是盡己所能為所有員工繳齊社保;二是引進設備,擴大産能;三是繼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推動扶貧工廠向現代化企業轉型。
“夢想就是解決500人就業,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就業,讓我們的産品為更多人所知。”王恒亮憧憬著。
“搬”出新生活
去年中秋節,67歲的楊春明告別了生活一輩子的莊臺,沒掏一分錢住進了安置小區寬敞明亮的樓房。“黨的政策好,以前在莊臺上,全家六口人擠三間小屋,現在搬進了120平方米大樓房。”楊春明説。
陽臺上,老兩口給記者看他們準備好的年貨。“只等著兒子兒媳帶倆孫子回來吃團圓飯。”亮堂的新家裏,楊春明老兩口笑得燦爛。
在蒙洼,更多的莊臺人“搬”出了新生活,是因為科學治理淮河有了新“利器”。
1月23日,雖然是週六,可淮河干流王家壩至臨淮崗段行洪區調整及河道整治工程現場卻一派火熱。見到崔黎時,他正帶著全縣有關經濟部門的負責人和各鎮負責人一個鎮一個鎮地轉,“這是現場會,也是經濟調度會。讓各個鎮領導自己講,幹得好不好一眼就看出來了。”
據介紹,作為進一步治淮38項骨幹工程,也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淮河干流王家壩至臨淮崗段行洪區調整後,在設計水位條件下,河段設計泄洪能力可達7400~9400立方米每秒。
“這條6米深的深槽分洪工程可以解決大水來時泄洪不足的問題。”崔黎介紹,“挖出的3億立方米土,可以建造1個保莊圩和4個莊臺。剩下的土用來加固防洪大堤,平時是觀光大道,洪水來時,又可以成為防汛快速通道。”
“以往,淮河每次發大水,阜南縣蒙洼都要成為蓄洪區。洪水退去後,阜南又缺水,靠著淮河卻沒有水吃。”崔黎説,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存水的地方。
“你看。”崔黎指著大片田疇告訴記者,“我們現在一方面挖深塘存住水,同時壩改橋、橋改閘、閘改泵站,隨時可以調水。留住我們自己的水,把水患變成水利。”
離開王家壩,中崗橋下大片油菜地向著遠處無邊地暈染。冬去春來,滿河灘又將是金黃。
(本報記者 常河 丁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