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和的車轍

■向 勇 張光軒

對於已經班師回營的第78集團軍某旅官兵來説,朱日和演習場上的鼓角爭鳴雖已遠去,然而,“回聲”仍縈繞在他們的腦海裏。

數九寒天,風冷如刀。模擬訓練中心內,數十名官兵全副武裝,圍坐在沙盤兩側,目光緊盯正在播放的跨區演習紀錄片。這裡有旅領導、機關參謀,也有連隊戰士。大家各抒己見,矛頭直指首次跨區演習暴露的矛盾問題。

現場刀光劍影,火藥味很濃。“進攻戰鬥兩個營的裝甲裝備在路口聚‘堆’變成活靶子,説明我們協同作戰默契不夠。”“兩個尖刀連首戰失利,反映出我們陌生地域作戰能力不強。”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討論在繼續,觀點也越來越深刻。

同一場機動,兩種不同結果。

回想起當初的選擇,坦克六連連長陳強記憶猶新。

淩晨兩點,朱日和草原深處夜黑如墨。突然,發動機的隆隆轟鳴劃破夜的寧靜。隨著指揮所指令下達,“紅軍”近千台履帶裝甲、輪式車輛兵分兩路,衝入漆黑的草原,向200公里外地域集結。那是一條險象環生的機動路線,看著地圖上縱橫交織、九曲回腸的線條,“紅軍”指戰員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果不其然,剛出門就要快速通過長2公里的S形路段,接著是連續3個近乎40度的長坡。其他車輛小心翼翼地通行著,而50多噸重的坦克卻不聽使喚,不由自主地出現溜車、側滑險情……有著10年駕齡的坦克六連上士劉小敏回憶那天的情景仍心有餘悸:“我油門能踩到底,可心裏卻沒有底。好在上天眷顧,才沒有出現事故。面對未來戰場,只有苦練才能拿到‘通行證’啊。”

事實上,危險才剛剛開始。兩小時後,部隊行至一個岔路口。從地圖上看,一側地勢相對平坦,裝甲裝備可以充分發揮性能優勢,快速機動;另一側則“危機四伏”:車輛首先要衝上近45度的上坡,沒有喘息停留的機會,便要立即衝下同樣陡峭的急坡,但路程較短。

陌生環境、複雜路況、夜間機動……壓得駕駛員們連呼“沒想到”!

是穩紮穩打,還是險中求勝?

反覆斟酌,陳強選擇了前者,打算發揮新裝備機動優勢快速通過。可沒想到,這正中“藍軍”下懷。“藍軍”吃準了“紅軍”首次跨區演習,在天時地利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必定不會鋌而走險。結果,即便陳強使出渾身解數,靈活指揮,將新裝備機動優勢發揮至極致,但途中遭遇伏擊,在“藍軍”的密集火力封鎖下,多輛戰車受損。

“敵”情不斷,危局繼續。經過激烈交戰,陳強帶領連隊終於衝出“藍軍”伏擊圈,抵達調整點。正準備喘口氣,高地後方突然傳來激烈槍聲,“藍軍”3輛步戰車趁機發起進攻。陳強果斷指揮擔負警戒任務的一排前出殲“敵”……最終,雖然坦克六連卡在時間節點趕到了集結地域,但卻付出了戰損3台戰車的代價。

相比之下,兄弟連隊雖然經歷陡峭山路的“生死考驗”,但卻成功躲過“藍軍”大部伏擊,幾乎以零傷亡的戰損,順利完成了戰場機動。

“戰場制勝講究攻其不備、出敵不意,兵行險招才能覓得戰機,穩中圖勝往往難以獲勝。”會上,陳強的反思剖析,令大家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這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進駐戰場第三天,正面戰鬥拉開戰幕。坦克、炮兵、特戰力量諸兵種戰鬥要素協同攻擊、聯合作戰,一下讓“紅軍”長出了“三頭六臂”。

干擾與反干擾、偵察與反偵察、衝擊與反衝擊……戰鬥剛剛打響,“紅軍”便憑藉裝甲裝備快速機動力和強大的火力優勢,猛衝猛打,迅速抵近“藍軍”前沿,右翼主攻分隊已進入“藍軍”淺近縱深區域。

原以為將會是一場勢如破竹的戰鬥。孰料,進入“藍軍”第一道防線後,竟是一條狹長的通路,只容得下一輛坦克通過。“藍軍”預料在先,借助地勢,設下天羅地網,部署重兵,戰局由此發生逆轉。

“紅軍”右翼攻擊群數十輛坦克、步戰車被堵在一片空曠地,完全暴露在“藍軍”火力覆蓋下,儼然成了活靶子。

1輛、2輛、3輛……主攻分隊的裝甲裝備被“藍軍”一個個“點殺”。看著電子螢幕上接連上漲的戰損數據,擔負右翼主攻任務的合成二營營長王嶺急得直跺腳,可由於自己求勝心切,指揮部隊發力過猛,與後續部隊前後脫節,孤立無援,沒有形成連續突貫、前後呼應的良好態勢,半天無法開闢“通路”。

此時,山後傳來一陣陣轟鳴,兩輛工兵排障車火速救援。可預備攻擊群由於與先頭部隊通聯不暢,居然也緊隨其後衝上陣地,與主攻營二營一同暴露在“藍軍”的射程範圍內,不到1小時,損失近半。

眼看著近在咫尺的“藍軍”指揮部,合成二營營長王嶺心有不甘,緊急調整作戰計劃,指揮僅剩的幾臺坦克、步戰車,孤注一擲,再次發起進攻,試圖憑一己之力,殺出一條血路。可缺少空軍、後方火力協同支援的右翼攻擊群,始終無法突破“藍軍”防線,最終飲恨戰場。

《孫子兵法》講:“兵之勝負,不在眾寡,而在分合。”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聯則勝,合則強。作為指揮戰鬥的“中樞神經”,如果指揮員協同意識不強、戰場全局意識欠缺,就會陷入各自為戰的泥潭,難以形成強大合力。

這一仗,把官兵們徹底打清醒了:未來戰場,戰況瞬息萬變,戰局捉摸不定,僅僅上級指揮員具有聯合思維遠遠不夠,還需要各級指揮員、指揮機構強化體系思維、聯合意識。“五指”協同方可攥指成拳!

克勞塞維茨説過:“人們不能像挑選貨物那樣隨意選擇戰區。”戰爭,永遠不會挑選在你熟悉的地域打響。

誰都沒有想到,兩個“尖刀連”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坦克一連是旅裏有名的“神炮連”。去年年初,在旅組織的建制連實彈射擊考核中奪得全旅第一。跨區演習的首次實彈射擊,他們迎來了一次檢驗戰鬥力“成色”的實戰考核。

這是一次全要素、全員額、全體系的綜合檢驗,沒有現地勘察,沒有預先推演,全程按打仗進程組織實彈射擊。

時針指向21時,草原夜色朦朧,微風徐徐。“砰!”一發騰空而起的信號彈,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接收到作戰信號的坦克一連連長方遠聞令而動,在炮兵火力掩護下,快速指揮部隊佔領有利地形。

“1號車對2號目標進行殲滅!”霎時,黑夜裏開出一朵火花,一發炮彈呼嘯而出。

首發能否命中?坐在指揮車內的方遠胸有成竹,可現實卻潑來了一盆冷水,炮彈與目標擦肩而過,首發脫靶……

類似的場景,同樣在工兵連上演。

橋梁架設一直是工兵連的“看家本領”,過去訓練演習從未失手,這次卻實實在在地栽了跟頭。

鏡頭重回演兵場。那是橫亙在“紅軍”機動路線上的一條衝溝。工兵連接到指令快速前出處置情況。

只見,數臺輪式重型機械化橋裝備抵至岸邊,官兵快速操作,機械化橋梁徐徐展開。不一會兒,一座可供重型裝甲裝備通過的機械化橋呈現在眼前,連起了衝溝兩端。

正當首輛坦克準備通行時,導調員卻發現橋面傾斜,當即叫停。現場指揮的工兵連指導員苗鑫鵬迅即指揮人員進行調整,但還是以超時近一半的時間才完成架設,延誤了部隊作戰行動。

回顧戰鬥經歷,坦克一連連長方遠深刻反思首發脫靶的原因:“海拔、高度、氣溫對彈道産生了一定影響,但根本上還是我們缺乏在陌生環境下首戰必勝的作戰能力。”而工兵連指導員苗鑫鵬也有同樣的認識,沒有想到以前稱雄的課目,換了戰場環境影響會這麼大。

摔了個跟頭,撿了個明白:戰場充滿“未知數”,平時提升訓練“陌生系數”,才能增添打贏底數,敢於走出靶場,才能真正走向戰場。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追溯古今戰場,所謂的常勝之師,並非一戰不敗,而是善於從戰鬥中總結反思,從失敗中反躬自省,為勝戰積蓄力量。

朔風鳴鼙鼓,大雪滿弓刀。新年開訓以來,旅裏瞄準訓練短板發力,圍繞盤點梳理出的陌生環境下戰場適應力不強、單兵戰術素養較弱等多個短板、問題,組織全兵種、全要素、全專業考核比武,把部隊齊裝滿員拉上“戰場”,奔向打贏的“衝鋒號角”再次吹響!林海雪原,印刻著他們奔向勝戰的衝鋒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