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當地時間1月20日,拜登將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最不尋常、最‘多事’”的“特朗普時代”就此落下帷幕。在過去4年,有關特朗普及其政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對於支援者而言,特朗普在“功績簿”上書寫了眾多成功;在反對者眼中,他根本不適合當美國總統,1月6日的國會山衝擊事件更是將針對他“破壞民主”的聲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評論稱,特朗普在4年前的就職講話中稱他要結束“美國浩劫”,現在,他的任期以國會山上演“美國浩劫”而結束。英國《金融時報》説,拜登已經表示,他在就職初期要解決四大危機:新冠危機、經濟危機、氣候危機和移民危機。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將顛覆特朗普的執政方向,而這些危機背後隱藏的根本問題是:美國的分裂。“美國正在目睹一場政治與社會重構的實況直播”,美國政治分析網站Axios這樣形容“特朗普四年”帶來的改變。

“高光時刻”與“最糟糕時刻”

英國《每日電訊報》18日稱,過去4年是最不尋常、最“多事”的美國總統任期之一,特朗普以其獨特的領導風格“艱難前行”,其言行有時令“最老練”的華盛頓記者都感到“發懵”。而在CNN看來,這是令美國人“筋疲力盡”的4年,現在,民眾“終於能再次輕鬆地呼吸,從他的強人政治陰影中解放出來”。德國電視一台19日形容,特朗普留下了一個“深陷身份危機的美國”,他在民眾中間掀開了裂痕,留下深刻的不信任感。

《每日電訊報》總結了特朗普的“高光時刻”和“最糟糕時刻”。前者包括他赴英國開展國事訪問;先後在越南和朝韓非軍事區與金正恩會談;美國參議院去年初拒絕對特朗普的彈劾,隨後他揮舞著一份印有大字標題“特朗普被宣告無罪”的《華盛頓郵報》以示慶祝;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他表示“不要讓它左右你”。而“最糟糕時刻”除了最近引發世界震動的國會山衝擊事件,還包括宣誓就職一週內,特朗普簽署針對穆斯林的旅行禁令並引發多國批評;2017年宣佈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在多個場合拒絕譴責國內極端主義群體;在疫情期間,多次做出“失禮”之舉,包括將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聲稱可將消毒劑注入人體作為治療手段,在集會上宣揚病毒“其實不影響任何人”,儘管當時美國已有20萬死亡病例。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19日稱,有關特朗普的辯論在過去4年時間裏持續不斷,支援者認為,他在移民、工人工資方面做了很多好事,並且不主張發動愚蠢的戰爭。但在反對者看來,他是個陰謀論者,其言行有潛在危險,不適合當總統。

西方主流媒體幾乎不願意整段論述特朗普的執政成就,更多是把這種肯定夾雜在對他的聲討之中。比如美國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近期撰文説,特朗普的確做了一些有用的事情:在國內推行減稅,放鬆一些過於繁瑣的監管,這有助於經濟增長;説服國會批准了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對原有協定進行了對美國有利的更改。但與錯誤相比,特朗普的成就太相形見絀。“歷史將評判,特朗普是一位舉足輕重的美國總統,因為他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他也將被視為史上最壞的人之一。”

“好壞參半”與“尤其突出”

談論特朗普執政成就時,經濟往往最先被提及。《華爾街日報》説,去年3月以前,美國經濟在就業、收入和股市上都創下歷史性紀錄。儘管這段時期是否能成為美國經濟的“最好階段”有待商榷,但正如特朗普所言,對於千百萬美國人來説,他們獲得了益處。

“客觀來説,美國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相對比較穩定,並處在向好態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説,但特朗普並未在過去4年中解決美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趨勢,很多資本在“回流”美國後,也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成為利潤被富人分走,“特朗普曾為美國塑造的願景,並沒有實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美國經濟的糟糕程度也達到“史上少有”,疫情給美國留下堆積如山的債務。按照保守估測,2020年美國GDP下滑4.3%。CNN認為,特朗普的經濟成績“充其量是好壞參半”。自二戰結束以來的13位總統中,特朗普是唯一離開白宮時就業人數少於上任時的總統,而且他執政下的經濟産出增長更加緩慢。疫情在特朗普任期最後一年摧毀了其經濟成績。

《華爾街日報》還提到,貿易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個“包袱”,隨著特朗普從2018年開始加劇關稅戰,美國出口增速放緩,2019年貿易逆差從2016年的4810億美元增長到5770億美元。“關稅戰並未使美國獲得任何實際的好處。”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全球化下的分工體系業已自然形成,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美國自身的經濟活力和創新卻反因排外意識的抬頭而受到傷害。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總結了特朗普“尤其突出”的三大失敗:應對疫情時的無能與反應遲緩;以“美國優先”為特徵的外交政策;對民主的破壞。他説,美國抗擊疫情的表現令世界其他國家的政府與人民失去了對美國的尊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擔心將抗擊疫情列為優先任務會削弱經濟,毀掉他連任的機會。而實際上,正是他未能應對這一挑戰導致了自己競選失敗。

“打在特朗普如電視真人秀一般的總統任期的燈光熄滅,但黑暗遺産仍在。”英國《衛報》説,特朗普4年來的錯誤數不勝數,其中,新冠大流行是一場他無法用言語驅散的危機。4年前,他宣誓就職時説“美國浩劫結束於此時此刻”,承諾終結城市貧民區、生銹的工廠、破敗的學校以及犯罪團夥和毒品帶來的災難。但他沒有兌現承諾,卻最終給美國帶來一場“浩劫”:約40萬美國人死於新冠肺炎,國家經歷了自二戰以來最糟糕的就業年份,民主遭受南北戰爭以來的最嚴峻壓力測試。“這不僅有身體上的浩劫,還有心理、精神與情緒層面上的浩劫。”前白宮官員莫伊·維拉説,“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被歷史記住的方式,但這正是他(特朗普)被歷史銘記的方式。”

在外交方面,瑞士《新蘇黎世報》19日總結了特朗普的幾個政策遺産:改變對華路線;與俄羅斯關係進入“冰河時代”;動搖跨大西洋同盟關係;創造中東“新現實”——既有“和平”也有與伊朗之間的爭端。

“跨大西洋關係從未如此糟糕。歐洲與美國之間不再存在信任。它可以修復,但……我不確定會與以前一樣。”路透社曾援引一名歐洲外交官的話稱。“特朗普留下的記憶將依然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對未來美國總統可能會採取的政策感到焦慮。”布魯金斯學會的邁克爾·奧漢隆説,這種現象叫作“同盟關係創傷後應激障礙”。

美國《外交政策》則認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冒險”並非都失敗了,即使受損,美國的盟友體系依然存在。一些人表示,他在中國和中東問題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不過香港《南華早報》19日稱,對於批評者和被捲入這場攤牌的國家來説,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太過對抗性、缺乏外交手段,而且適得其反。

《外交政策》説,通過對十幾名專家的採訪顯示,針對特朗普外交政策的評價沒有明確定論。他本人及其支援者可以指出“所有外交勝利”,但一些分析人士堅持認為,損失、錯過的機會和附帶損害的影響要大得多。

哈斯表示,在“美國優先”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和孤立主義的混合下,特朗普盡其所能破壞了許多國際協議、多邊合作安排,沒有給它們帶來更好的東西。他認為,美國短期內很難修復這樣的損害。儘管世界越來越混亂,美國影響力在下降,但特朗普大幅加速了這兩種趨勢,“他正在移交一個比他繼承時糟糕得多的國家和世界”。

“爛到根上”與政治重構

特朗普的總統任期本就爭議不斷,而1月6日的國會山衝擊事件將對其“破壞民主”“製造分裂”的討伐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國《經濟學人》稱,“毫無疑問,特朗普是這場針對美國民主核心的致命攻擊的始作俑者。他的謊言助長了不滿情緒,他對憲法的漠視將焦點集中在了國會身上,他的煽動點燃了導火索”。

哈斯表示,國會山事件包含了特朗普眾多失當言行,包括妖魔化媒體、違反規範、傳播謊言、質疑法院的權威並拒絕總統大選的結果,而“煽動和教唆非法活動與暴力行為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數百萬美國人而言,特朗普助長了他們對美國政府機構的長期的不信任——這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造成看不見的破壞性影響。”《今日美國》19日評論稱,特朗普利用了美國已經存在的不信任、兩極分化和失望感,並通過自己的言辭讓所有這些事變得更加糟糕。

美聯社刊文分析説,經歷了特朗普執政4年後,可能更不被美國民眾信任的政府部門包括:就“通俄門”進行調查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忠誠度不足”的最高法院,以及“不聽話”的五角大樓等等。除此之外,特朗普在敗選後不斷抨擊美國選舉系統存在“欺詐”,並多次發出郵寄選票或將導致大選結果被竊取的誤導性資訊,更被認為可能將給民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信心造成長久的衝擊。

“爛到根上?”美國日裔政治學者福山日前撰文分析美國政治為何在特朗普時代加速衰敗。他説,在特朗普時期,政黨已經被政治部落取代,這在共和黨中尤為明顯。特朗普輕而易舉地讓共和黨及其選民放棄了自由貿易、支援全球民主和反對獨裁等核心原則。在過去4年,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共和黨人,是因為對特朗普的忠誠程度:如果你對他説的或做的任何事有絲毫不同意見,你就會被趕出去。這就是為何戴口罩及其認真應對疫情的簡單行為變成了尖銳的黨派問題。福山認為,特朗普給其他國家送去一份“大禮”:一個分裂、專注于國內事務、與自己的民主理想相矛盾的美國。

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4年前,特朗普打著“抽幹華盛頓的沼澤”的口號入主白宮,這是美國民眾對華盛頓分贓政治和黨派惡鬥積怨最直白的體現。然而,在掌握權力之後,他不僅未能對華盛頓政壇做出任何積極的改變,其濫用職權、不受制約的程度反而比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對美國的政治秩序和基本政治倫理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害。

“當特朗普用‘抽幹華盛頓的沼澤’這一反建制的方式進入華盛頓時,他本身也就成為了沼澤的一部分。”刁大明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而更糟糕的是,在特朗普執政4年後,美國似乎又一次進入了一個高烈度的、政治參與暴力化的動蕩階段。”

《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無情攻擊民間機構,製造種族與社會分裂,踐踏政治規範,猛烈抨擊新聞自由,指責國際盟友,這些都對美國的治理以及這個國家一直聲稱珍惜的價值觀提出了深刻的問題”。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歷史學家馬修·達萊克説,7400萬人為特朗普投票給那些反思者提出重要問題:“作為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麼?”“生活在被許多人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主試驗中,但到頭來卻發現該試驗脆弱得匪夷所思時意味著什麼?”

“美國正目睹一場政治與社會重構的實況直播,”美國Axios網站稱,“這一刻——以及我們此刻的決定——將留待我們的後代子孫去細細研究。”(環球時報記者林日 青木 辛斌 白雲怡 李司坤 梁冰冰 王會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