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國價值
 

我的中國故事丨柯馬凱:紅旗下長大 紮根中國搞教育

發佈時間:2020-10-10 19:49:35  |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吳疆
分享到:

柯馬凱今年69歲,在北京生活了50年。從他的太姥姥到他的孫輩,一家六代人在中國生活了一個世紀,見證了新中國的輝煌發展歷程,也為中國的英語教育作出極大貢獻。2004年,柯馬凱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所設立的最高獎項。

北京京西學校創辦人 柯馬凱:我叫柯馬凱,我1951年出生在中國北京。我父親是英國人,1938年來的中國。我母親是加拿大人,她就生在中國的成都。要説起我家和中國的因緣,那可就遠了,已經好幾代人了。

一口地道“京腔”、一雙老北京布鞋、自稱是“紅旗下長大的一代”。與尋常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不同,柯馬凱家族從一百年前,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京京西學校創辦人 柯馬凱:之前我姥爺先來的中國,那是清末民國初年的時候,在成都一所大學裏頭當教育系主任。我姥姥也學的是教育,她還在成都幫著辦了個幼兒園和一個小學。

柯馬凱説,在中國經受苦難戰亂的年代,他的祖輩父輩選擇來到中國,留在中國,不是為了發財享福,而是為了理想與追求。

柯馬凱的父母都是共産主義戰士。上世紀40年代,二人應中國共産黨之邀,深入華北解放區農村開展社會調查,出版的人類學著作享譽海外。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協助創建中央外事學校,也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成為新中國英語教學事業的拓荒者,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2019年9月,柯馬凱104歲的母親伊莎白獲得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勳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以表彰她為中國教育事業和中外友好交流作出的傑出貢獻。

受到家庭熏陶,柯馬凱從英國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教了八年中文,1978年回到北外任教。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到北京工作生活,而當時的北京,缺乏相應的國際學校來解決外籍孩子的教育問題。1994年,柯馬凱與朋友一起,開辦了北京京西學校,這也是北京最早的國際學校之一。

北京京西學校創辦人 柯馬凱:我辦學的時候,我們幾個朋友其實都是同一種思想,就是覺得我們不要生搬硬套地把西方某一種學校的辦學模式端到中國來。我們要辦一個有特色的國際學校,又能和西方的學校接軌,但是同時又能叫他們領會到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無論他來華一兩年也好,還是待上十年八年也好,我希望他們終生都會留戀這一段在中國生活工作的經歷,跟中國交上朋友,跟中國人民交上朋友。

帶著這些理念,柯馬凱用心經營發展國際學校。從最初只有一個小學部,到如今涵蓋幼兒園到高中全年齡層,建校20多年來,共接收了將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學校的校徽,是柯馬凱親自設計、親筆書寫:傳統的印章、簡化的篆字,角落五顏六色的碎片,代表文化的多樣、開放與包容。這也是柯馬凱自己經歷的縮影。他説,兒時接觸到的中華文化,讓他懂得了和諧與包容。

北京京西學校創辦人 柯馬凱:中國是個廣闊的天地,主席的話就説,可以大有作為。我挺想辦事的,我覺得在中國就有點施得開的那種感覺,想辦事還真的能辦成。比如説中國在抗疫工作上做得是非常非常成功,我覺得這主要得助於中國的社會體制,一個就是合作,不是對著幹,更多強調的是大傢夥兒的利益和大傢夥兒的權利,以國為家,所以都有那種意識。

在柯馬凱看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也成為中國發展騰飛的密碼。如今,中國致力於對外開放,共用發展成果,有助於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北京京西學校創辦人 柯馬凱:中國這些年爭得了一個是話語權,還有就是參與了國際和平的建設。我那時候跑到尼泊爾、巴基斯坦去旅遊,或者非洲,我看到這個公路、這個橋梁是中國人給蓋的、修的。中國傳統的對和諧社會、對合作追求得比競爭更多的這種思想,我覺得會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和諧的一個世界、更和平的世界。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