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這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抗擊非典時説的話,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72歲的他再次肩負起使命,把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寫進了抗疫的“中國方案”。

近日(8月31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張伯禮給大家上了歷時三個小時之久的開學第一課。每一句話、每一張圖片、每一個故事都講述著一位校長、一位醫者、一位戰士對中醫藥事業的崇尚和擔當。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張伯禮:希望大家能夠看到你們肩上承擔的時代的使命,這個機遇是靠我們幾代人努力拼搏換來的。

對於張伯禮來説,發展中醫藥事業,是他一生的使命,親眼見證中醫藥能救人于危難,是他不曾改變的願望。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伯禮臨危受命,在大年初三隨中央指導組奔赴武漢。在武漢的80多天裏,張伯禮和同事進駐江夏方艙醫院,採取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治療,截至“休艙”時,實現了“三個零”:564名患者零轉重症、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80多天裏,張伯禮和其他專家一起,指導中醫藥全程介入醫治工作,先醫心,後治病。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張伯禮:武漢很冷,每個患者都偎在電熱毯上,整個大廳幾百人都偎在電熱毯上,死氣沉沉的。按照中醫講,這個精氣神不行,我説得讓他們鍛鍊。他們一鍛鍊,打了一套太極拳,也打嗝了,也出虛恭了,胃也開了,也願意吃飯了,關鍵是病人之間開始有交流了,消除了恐懼,增強了信心。所以我們中醫強調綜合療法,強調把患者從被動治療轉為主動治療,這種主觀能動性特別突出。

在張伯禮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的作用體現在了新冠肺炎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

由於不分晝夜的高負荷工作導致膽囊炎發作,張伯禮在武漢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而術後的第三天,他在病床上又投入了遠端會診。張伯禮在武漢的這張照片,中間隔離服上寫著老張的就是他自己,他左邊寫著小張的是他的侄子張碩,右邊的另外一位小張,是他的兒子張磊。作為援鄂醫生,當時他們三人都在武漢抗擊疫情。

張伯禮兒子 張磊:我父親是大年二十九手受的傷,大年初三纏著紗布奉命奔赴武漢。在武漢新冠患者清零的那一天,正好是他72歲的生日,我想這應該是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張伯禮侄子 張碩:我心目中醫生的樣子也是來源於我的伯父張伯禮,他用實際的行動在告訴我們,中醫不僅僅是用幾味藥物,也是一生的責任與擔當。

現在,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還是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堅持教學、坐診和科研。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校長辦公室,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幅牌匾——“賢以弘德,術以輔仁”,張伯禮説這是他的座右銘,更希望成為每一個醫者終生奮鬥的目標。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張伯禮:這是我二十幾年前讀《論語》悟出的一點道理,也正好和我們的醫學教育,立德樹人,作為一個醫生必須得有高尚的醫德相一致的。愛護生命、尊敬師長,愛護你的病人,這樣才能説有高尚的醫德。賢以弘德,就是好的人才可以培養高尚的醫德。術以輔仁,你有了高尚醫德,有了治病救人的決心,一定還要有精湛的醫術,用高超的醫術來展現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