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到過大象就夢不到大象。”34歲吉克古者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集中安置社區“沐恩邸”時的驚喜心情。吉克古者來自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這裡曾因村民出入要借助12段218級藤梯攀爬落差達800米的懸崖,被稱做“懸崖村”。幾年前,一段小學生手腳並用爬2個多小時懸梯上學的視頻在網際網路上流傳,這讓“懸崖村”在中國家喻戶曉。如今,與吉克古者一起搬下來的還有村裏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阿布洛哈村位於布拖縣烏依鄉,這裡山高谷深,是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6月30日,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33戶村民喜遷新居。
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這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涼山區彝族同胞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涼山州絕大多數貧困村處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極差,“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涼山州成為深度貧困地區的重要原因。
如何讓貧困群眾擺脫惡劣環境對發展的制約?易地搬遷成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如今,按照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涼山州35.32萬搬遷群眾入住了1492個集中安置點,他們告別大山深處的家,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搬入新家換新貌
走進涼山州普格縣特補鄉甲甲溝村,一座座帶著濃郁彝族民居特色的新房錯落有致,山坡上,碧綠的煙葉連綿起伏、玉米長勢喜人,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農耕圖躍然眼前。
“現在的日子好了,電視是新買的,50英寸,之前的只有這麼一點點大……”在村民沙馬日各的新家,60歲的彝族大爺沙馬日各身著彝族傳統服飾,指著嶄新的平板電視對記者説。今年3月,沙馬日各搬進這套80平米的安居房。一間客廳、四間臥室、獨立的廚房、獨立的衛生間……午後的暖陽照在老人臉上,笑容愈發燦爛,屋外院子的角落裏,辣椒已經變紅,豆角爬上了墻頭。雖然平時只有老兩口住在這裡,沙馬日各還是給每個房間都配了雙人床。“兒女們回來過年、參加火把節要回家住的。”看著自己的新家,沙馬日各高興得合不攏嘴。
“從前下山買東西需要大半天,碰上下雨天出趟門一腿泥,不小心還要滑上一跤。”沙馬日各告訴記者,從前住在海拔2500米的山上,下山到鎮上買東西需要走上兩個小時,爬山回去要三個小時。今年3月,60歲的沙馬日各和他的老伴入住了新家,這個位於山腳下的新家距離螺髻山鎮步行只要30分鐘,遇到趕集的日子,還有班車往返于村子和鎮上。
在四川省煙草公司和三峽集團援建下,按照打造成為“組團化、小型化、田園化、生態化、産業化”目標集中打造的新村成為了彝族老鄉的新家園。甲甲溝村現有精準扶貧建卡戶120戶512人全部入住了新家。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援下,涼山州易地搬遷工作因地制宜有序展開。許多像甲甲溝村這樣的村落在本村區域內規劃了搬遷安置點,讓農民不離開土地,就能實現入住新居;而像懸崖村這樣山高路遠、地勢陡峭的貧困村,政府採取了在縣城附近規劃集中安置點的辦法,入住的貧困群眾在喜遷新居之時,也完成了由“村民”向“居民”的轉變。
“父母都沒有給我的好生活,現在國家給我了,我非常感謝黨感謝國家。”吉克古者新家所在的沐恩邸社區位於昭覺縣城邊上,是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吉克古者一家6口分配到的是一間1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三居室。
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這裡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夏日的午後,記者在沐恩邸社區的中心廣場看到,幾位老人正在悠閒地曬著太陽;婦女們一邊照看著年幼的孩子一邊紡線;孩子們在健身區奔跑;參加社工公益崗的居民正在清理草坪……一派安寧和諧、生機勃勃的景象。
沐恩邸社區一角。
暑假裏,沐恩邸社區的孩子們在社區閱覽室讀書。
沐恩邸社區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這裡按照現代化城市社區統一規劃,社區衛生服務站、超市、幼兒園、圖書室、老年活動室、職業介紹中心、培訓中心等社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目前,共安置全縣28個鄉鎮81個村1428戶6258人,他們跟吉克古者一樣,告別了此前較為封閉的生活狀態,正在努力跟上時代、走向外界、擁抱世界。
沐恩邸的青春扶貧超市。
沐恩邸社區的彝家婦女正在寬敞的活動室內做彝繡,實現了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
産業扶貧穩新生
樂業才能安居。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如何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入學、就醫、就業等問題,特別是解決好就業問題,是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舉措,更是防止搬遷群眾返貧的重要保障。
從喜德縣城出發,沿著彎曲的山路盤旋而上,青山上林木蔥蘢,山谷裏溪水潺潺,不時有山間飛瀑呈現眼前,半小時後記者來到了大山深處的阿吼村。在海拔超過2500米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座座嶄新的房屋。2016年3月,中國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開始對口幫扶阿吼村。“對口幫扶之前,阿吼村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1500元,是深度貧困村,沒有姑娘願意嫁到這裡來。”來自國家電網的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介紹説,阿吼村全村224戶,932人,曾經有建檔貧困人口72戶,321人。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施後,阿吼村已于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貧困戶每人平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1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8979元,增長了近6倍。
阿吼村依照地勢建起的集中居住點,2017年底建成,共有73戶人家,蜿蜒的水泥路,把每家每戶都連接起來。
王小兵告訴記者,2017年,72戶居住在3000米大山深處和山坳裏的貧困村民搬來了這個安居點,為了達到讓搬遷後的村民“留得住,能發展”的目的,由國家電網四川電力公司組建的“麗火現代農業公司”指導成立農民種養殖合作社,修建標準化綿羊養殖小區,流轉遷出村民閒置荒地279畝,建成3個特色産業基地,種植了百合、貝母、雪桃等。“為了帶領村內貧困和非貧困戶共同致富,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分別以200元和300元入股村集體種養殖合作社,村民既可以在合作社參與勞動,得到勞動報酬,又能拿到分紅。”王小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9年,阿吼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百合、貝母、綿羊等種植養殖産業發展良好,同時通過“消費扶貧+電商”的模式,全年銷售收益達到32.58萬元。除去合作社成本和運營資金外,為全村村民分紅16.8萬元,貧困戶每戶分得1500元,非貧困戶每戶分得1000元。
阿吼村第一書記王小兵。
跟阿吼村一樣,興産業、穩就業成為確保貧困群眾穩脫貧、不返貧的重要舉措。涼山州各縣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布拖縣配套了省級農業産業園區布江蜀豐産業園、中草藥種植基地7個、經果林種植基地2個、畜牧養殖基地5個。昭覺縣在縣城周邊打造多個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引進服裝加工廠等,為搬遷群眾提供就近務工渠道。
曾經,這裡的彝族老鄉祖祖輩輩都種馬鈴薯、蕎麥,老人常説的“馬鈴薯填肚皮,養雞換鹽巴。”如今,一套“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發展幫扶機制已經形成,“産品變商品”,不變的是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變了人的是不斷紅火的好日子。
培訓扶貧開新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過去,沒有技術成為涼山州彝族老鄉外出務工的障礙之一。如今,挖掘機、焊接、廚師、家政、彝繡……在各個搬遷點各類培訓正在有序展開。學會了新技術,外出務工,在家創業,彝族老鄉有了更多選擇。
8月21日,作為廣東省佛山市對口幫扶涼山州脫貧的項目之一,“送廚到家,送教到府”免費廚師培訓班在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異地搬遷後的新址開班,35名村民跟著粵菜大廚烹飪起了回鍋肉。這是廣東佛山順德廚師學院的中國廚藝大師嚴金明第六次來到涼山州承擔培訓任務,他要在接下來的20天裏,教會彝族同胞烹飪40道菜肴。
來自順德職業學院的大廚嚴金明正在給彝族老鄉培訓廚藝。
“80%的原料在當地購買,菜品中粵菜和川菜各佔一半。”嚴金明因地制宜,讓彝族同胞既可以使用當地的食材,又可以掌握粵廚精湛的烹飪手法。嚴金明希望通過自己的培訓,讓彝族同胞掌握一項技能,開個小餐館,辦起農家樂,提高收入。喜遷新居後,三河村的鄉村旅遊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午飯時分,很多老鄉家的院子裏擺起了農家樂,43歲的彝族學員節列阿木希望能夠熟練掌握廚藝,為自己以後經營農家樂做好準備。
“繡一雙襪子可以賺25元,我每天最多能繡10雙。”25歲的俄依果,懷裏抱著剛滿4個月的孩子,跟記者聊天也沒有停下手裏的繡針,一個傳統的彝族紋飾在俄依果的繡針下躍然眼前,採訪間歇還不時有彝繡指導老師來指導俄依果針法。
俄依果告訴記者,今年5月,從哈甘鄉搬到沐恩邸後就參加了社區開設的彝繡培訓班,學成後開始在社區彝繡車間加工訂單,如今只要有空就來,每個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彝繡,這門古老的手藝,讓彝族的繡娘們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了錢。
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賈玲告訴記者,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致富”,是社區現在工作的重點之一。如今,在沐恩邸社區,不止是彝秀,社區還持續舉辦了電工、焊工、砌築、家政服務、種養殖等各類培訓活動,累計參訓人數達1500余人次。
換新居、興産業、學技能,搬出大山開啟新生活,換新的不僅是家園,更是彝族群眾擁抱新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