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集團軍某旅聚焦實戰要求補齊指揮訓練短板

接替指揮,“預備梯隊”有力補位

解放軍報訊  楊燁鋆、特約記者趙欣報道:基本指揮所暴露,緊急轉移;預備指揮所接替,有條不紊……仲夏時節,第73集團軍某旅結合野外駐訓時機展開指揮所演練,緊扣任務課題對首長機關指揮能力進行評估。面對“戰場”危局,臨時上陣的旅預備指揮所及時補位指揮得當,一舉扭轉戰局。

左翼主攻群遭“敵”偷襲,行動受阻,兵力損失較大……演練中,各種危局險局接踵而至,稍有不慎便會導致滿盤皆輸。正當官兵小心應對時,高速運轉的旅基本指揮所突然遭“敵”斬首小分隊包抄,戰況“雪上加霜”。

“基本指揮所暴露,由預備指揮所接替指揮!”突發情況下,旅預備指揮所迅即擔起重任。但預備指揮所人員編配只有基本指揮所的一半,能挑起大梁嗎?令人欣喜的是,預備指揮所從容應對,無縫銜接進入情況。指揮員當機立斷,各指揮席位密切協同、精準指揮,左翼主攻群成功抗“敵”,縱深攻擊群提前加入戰鬥,順利奪控目標。

“有備方能無患!”該旅旅長坦言,過去,預備指揮所人員習慣把自身擺在“紙上備份”位置,以編配少、無任務為由,存在“訓而不實、備而不用”的現象。一次對抗演習中,基本指揮所突然“出局”,預備指揮所因情況不明、指揮不力,導致演習失利。

痛定思痛,該旅結合近年演訓情況,區分旅指揮員、各指揮席位、營指揮員、營參謀4個層級,緊扣任務課題,常態化開展指揮要素演練,建強練實預備指揮力量;通過實兵實案合練,將想定作業和提問點評貫穿全程,持續強化指揮員指揮決斷和旅營協同配合能力;嚴格復盤檢討,深入剖析問題,進一步補齊指揮訓練短板,確保問題從發現到“清零”形成閉環。

嚴訓實訓本領強,排兵布陣更從容。記者在預備指揮所內看到,面對向縱深發展進攻時的複雜“敵情”,各席位在指揮員指揮調度下有條不紊運作,第一時間處置“特情”。作戰指揮的“預備梯隊”不負使命,建立起快捷高效的指揮中樞。

第七十二集團軍某旅緊盯備戰短板錘鍊士官指揮素養

帶隊衝鋒,“替補班長”挑起大梁

解放軍報訊 彭卓武、特約通訊員盛洋迪報道:東海之濱,硝煙瀰漫。盛夏時節,第72集團軍某旅在海訓場組織班組戰鬥行動演練,電子對抗連中士林國文仔細對全班裝具和武器進行最後的檢查。據了解,此次演練重在檢驗班組的綜合作戰能力,這對班長的指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讓人沒想到的是,帶隊參加演練的林國文,竟是一名“替補班長”。

烈日下,林國文帶領全班定向越野、穿過染毒地帶。展開班組戰術進攻時,面對複雜陌生地形,林國文冷靜指揮班組變換隊形向“敵”抵近。難題接踵而來:指揮通聯遭“敵”強電磁干擾,林國文指揮大家不斷變換信道,避開干擾,直至與指揮所通聯成功;面對組合障礙,林國文根據每個人的體力情況確定人員分工,靈活搭配、團結協作,班組最終順利通過障礙。

林國文的出色表現得到好評。現場組織考評的營長陳朋説,以往的戰術訓練和綜合演練中,班長隊伍上陣機會較多,而普通士官骨幹少有在指揮崗位上進行鍛鍊的機會。但在實際戰鬥中,連隊指揮員一旦出現傷亡,士官作為作戰體系末端的重要力量,必須做好“替補指揮”的準備。在平時演練中就要錘鍊士官隊伍的指揮素養和作戰能力,這是實戰化訓練的必然要求。

“替補班長”淬火加鋼的做法,源於該旅曾遭遇的“滑鐵盧”。一次演練,指導員張皓在搶灘登陸時“犧牲”,副連長唐廣鵬立刻接替指揮,然而命令各班組分頭行動時卻發現,骨幹力量只剩下兩名士官。兩名士官臨時接替班長,卻因指揮不力,致使“戰鬥”失利。

復盤檢討中,大家發現,指揮位置一旦出現空缺,部隊就難以凝聚有效的作戰力量,而士官作為基層作戰單元中堅力量,指揮素養提升迫在眉睫。為此,該旅以營連為單元,定期組織士官開展指揮能力小集訓,著力培養“指技合一”的士官隊伍。訓練中,班組戰術指揮崗位不再一成不變,而是由士官輪流擔任,推動士官隊伍指揮素養的整體提高。

擰緊“作戰鏈條”上每顆“螺絲釘”

■魏 兵

作戰協同的諸多要素中,哪一個都不可或缺。部隊各級開展實戰化訓練,就要將練兵觸角延伸到每一個崗位、每一項課目、每一台裝備。然而平日練兵,“不常用”的現象並不鮮見:訓練有“不常用”的課目、裝備有“不常用”的功能、保障有“不常用”的工具,甚至編組中也有“不常用”的要素和人員。

“不常用”並非不重要,平時看似派不上用場的要素,在戰時可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倘若有意無意地“忽視、忽略”,備而不用、練而不全,就會讓戰鬥力建設留空白、存盲區,在關鍵時刻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練兵備戰要杜絕“跑冒滴漏”,關鍵要把打仗觀念真正樹立起來,擰緊“作戰鏈條”上每顆“螺絲釘”。否則,當戰爭真正來臨,不是缺這個就是少那個,到那時再解決,恐怕就要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