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國價值
 

扶貧援彝幹部陳雪峰:只想盡我所能為老鄉們脫貧做點事情(   / 1 )

發佈時間:2020-04-27 18:48:14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王若怡  |  責任編輯:馬曠
分享到:

隆冬時節,農曆新春,正在樂山老家過年的陳雪峰接到了返崗通知,他放下電話便開始收拾行裝,目的地是位於四川大涼山的美姑縣。他是一名扶貧援彝幹部,美姑縣是他兩年來一直駐紮的地方。

受疫情影響,公共交通停運,陳雪峰和分散在成都周邊的其他三位扶貧工作隊的同事只得拼車前往。雨後的山路泥濘蜿蜒,霧氣繚繞,鮮有餐館飯店,十幾個小時的車程,他們渴了餓了就靠隨身攜帶的泡麵和乾糧充饑。這一幕不由讓他回憶起兩年前剛剛來到這裡時的場景……

腳踏實地,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成為扶貧幹部前,陳雪峰是中建三局成都公司的項目安全工程師。2018年,32歲的他選擇遠赴涼山州美姑縣樹窩鄉斯一勒比村駐村扶貧。

初到那裏時正值雨季,很多年久失修的小橋被沖毀,從縣裏到村上,原本只要三個小時的路程,陳雪峰一行人居然走了整整一天。

四面巍峨的高山環繞著陳雪峰的駐地辦公室,手機信號時有時無,甚至連人畜混居的情況都很常見。彼時,樹窩鄉共有622戶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建卡”貧困戶有216戶,佔了三分之一多。

儘管經濟落後,但美姑縣的自然資源卻並不貧乏。2016年,它被評為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有80多只;當地的玉米、竹筍等土特産量豐質優;因為彝胞佔人口總數的98%,所以還保留著濃濃的少數民族特色。借助這些優勢,陳雪峰四處做起“行銷”,努力將這些資源整合成“品牌”。據樹窩鄉黨委書記吉帕覺覺介紹,他們還興辦了採石場、食品廠等一系列實業,有效為當地居民創收。

駐村期間,陳雪峰更新完善了村裏“建卡”貧困戶的萬餘條資料,協助策劃了十余條産業扶貧方案。

四個月後,陳雪峰被調至美姑縣發改局重大項目辦,負責推進7個鄉鎮,4949人的異地扶貧搬遷工作。

這些鄉鎮幅員遼闊,人員居住分散,根據計劃倒排,陳雪峰每天得走訪兩到三個村。早上一早出發,同鄉、村幹部一起實地勘察選址,再挨家挨戶做搬遷動員,宣傳相關政策。晚上回來繼續與設計、預算人員一同研究計劃方案和項目投資。陳雪峰就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充實時光,所負責的31個安置點他也數不清到底走過多少遍。

陳雪峰至今仍記得其中一戶人家曾經的艱苦生活。那戶人家總共七口人,戶主一個人帶著五個小孩和自己年邁的母親。土坯房裏只有兩張床,平日裏的吃穿用度僅靠家裏幾畝地的馬鈴薯、玉米和政府救濟。按照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他家只需要交1萬元就能分得一套120平方米的安全住房,但對於他們這樣的條件,1萬元已經算得上是天文數字。

了解到情況後,陳雪峰和同事們帶著戶主多次與村裏溝通,最終協商好由村裏為他先行墊付這1萬元,待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開工後,由陳雪峰他們擔保,介紹該戶主到工地務工。這樣不僅能解決1萬元的問題,還能給家裏增收,並且幫他轉變了“等、靠、要”的思想意識。

“現在這一家人早已搬進了窗明几淨的新房,不僅家裏的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自己也學到了一些建築手藝,相信他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陳雪峰欣慰地説道。

攻堅克難,還想為他們多做點事

剛剛駐紮入村時,陳雪峰是一路輾轉一路心驚,他覺得,他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對於大城市裏的人們來説可能完全是“天方夜譚”,甚至與他自己的想像都相去甚遠。即使是很常見的生活用品,當地居民都需要跋涉六七個小時到周邊的縣城購買。

村裏有一所小學,五名支教老師支撐著小小校園裏僅有的四個班級。全校師生沒有可靠的飲用水也沒有食堂,教室常年漏雨,地面長期泡水,體育設施對他們來説是奢望。最遠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嶺步行兩個半小時來上學,放學再步行回家,因為這所小學是全村唯一的一所。

每當陳雪峰開始想念遠在成都的親人,尤其是想起當年才剛滿兩歲的兒子時,他也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一張張村裏孩子們的稚嫩臉龐。

如此惡劣的環境,老百姓們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如果不被改善,那他們可能還會世世代代繼續這樣生活下去,想到這些,陳雪峰的心裏就不是滋味。

陳雪峰説,跟他們相比,自己的困難咬咬牙再堅持一下,根本不算什麼,他還是想儘自己最大所能為老鄉們早日脫貧做點事情。

疫情來襲,很多人生産生活的節奏被打亂,陳雪峰的任務卻從未落下,也不能落下。他戴好口罩,每走訪一戶群眾,除了本職工作外,還耐心細心地給村民們科普疫情防控知識,介紹最新的政策要求。

今年四月,美姑縣正處於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收官階段,陳雪峰奔走在田間地頭,走訪于各家各戶。東風吹來滿眼春,巍巍大涼山,正孕育著無限生機。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