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
易地扶貧搬遷
便成了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
當鄉村産業出現瓶頸,
小額信貸金融扶貧便成為新模式。
臨近春節,
我們的記者用鏡頭
記錄下這些真實的脫貧故事
和一個個溫暖瞬間……
晴帆園社區
湖北·恩施市·巴東縣
湖北恩施巴東官渡口鎮晴帆園社區,是巴東縣人口規模最大的易遷集中安置點。2019年10月起,來自官渡口鎮40多個村莊的2700余人,已陸續搬到晴帆園社區居住,這其中有771戶為貧困戶,2580人。社區的居民已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環境。他們在社區的扶貧工廠或者公益崗位中工作,孩子在附近學校上學,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湖北恩施巴東官渡口鎮晴帆園社區鳥瞰圖。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從不同鄉村搬到晴帆園社區居住的兒童可以就近入學。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社區內的配套設有公共廣場、學校、養老公寓、扶貧工廠等,可以滿足搬遷群眾生活生産的各種需求。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春節臨近,38歲的桂家銀在新居等待外出務工的姐姐、弟弟和妹妹回家與母親團圓。桂家銀一家的老房子位於30公里外的馬家村,偏遠破舊。3個月前,他們搬到晴帆園易遷安置小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桂家銀長年在浙江做泥瓦工,修建倣古建築,他希望自己能在巴東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留在家鄉。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劉先峰家的全家福。30歲的劉先鋒,與妻子雷雅琪在浙江溫州的皮鞋廠工作。1月13日晚,夫妻二人從浙江返回晴帆園的新家。劉先鋒的老家,位於16公里外的毛壩村。幾年前,在當地政府動員實施易地搬遷時,他們便欣然同意。一是可以更好地照顧在鎮上讀書的兒子,二是生活環境會大大改善。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今年春節將是劉先鋒一家在晴帆園社區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春節前夕,劉先鋒與父母挂置“家和萬事興”的牌匾。劉家雖是貧困戶家庭,但家人樂觀開朗,相信通過政策的支援和自己的奮鬥可以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
孫孝春(右一)與家人。孫孝春如今在晴帆園社區做網格員,負責收集整理社區人員資料、宣傳消防安全知識等,這也是社區為吸納就業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在此之前,他在廣東東莞打了6、7年的工。如今,既有穩定的工作又能照顧好家人的工作生活狀態,讓孫孝春十分滿足。攝影 徐訊/人民畫報(本刊記者:徐訊、陳建、莫倩、胡周萌)
浩洋國際服裝廠
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
浩洋國際服裝廠距離盧氏縣城5公里,距離盧氏縣最大的易地搬遷社區興賢裏社區不到10公里。2018年1月,服裝廠開始招工進行培訓,在此務工的工人常年保持在300人左右,其中貧困戶86人,當中有9人來自盧氏縣最大的易地搬遷興賢裏社區。在服裝廠車間工作的員工90%是女性,且年齡主要在40歲左右。她們原來大多是在家裏帶孩子、種地,等孩子上學後,自己年齡也大了,在縣城裏可選擇的務工機會不多,而服裝廠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盧氏縣深入推進就業扶貧工作,同時結合易地搬遷工作,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機會,打造就業扶貧新模式。
針對來此務工的人很多都是有上學的孩子需要接送的情況,服裝廠車間特設“媽媽班組”,上下班的時間與接送孩子相配合,也有週末雙休。同時服裝廠還有面向員工的幼兒園,員工可以上班把孩子帶過來,下班帶孩子回家。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馮潤花2018年1月來到縫紉車間工作,如今一個月能掙2400元左右。她一家6口人,丈夫在浙江打工。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10月入住興賢裏社區,2019年摘帽。2018年馮潤花通過人社局了解到服裝廠的車間在招工,便來報名,通過專業培訓,如今已經成為一名熟練工人。現在的工作在她看來是很理想的一個選擇,離家近,上班的同時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對馮潤花來説最高興的是現在掙錢了,想買啥就能買啥。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任學彩是陜西安康人,和丈夫在西安餐廳打工相識,生孩子之後隨丈夫搬回老家生活。家裏因為交通不便、老人生病被評為貧困戶,2018年10月入住興賢裏社區。2019年6月,任學彩來到車間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她覺得比自己想像的要好,計件工資,她一個月能掙到2000多塊錢,同時還不耽誤照顧家裏和孩子。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徐蘭香2019年11月來到服裝廠智慧車間工作,現在主要做小料分包的工作,一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她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10月搬遷,2019年入住興賢裏社區。原來在廣東惠州電子廠打工的徐蘭香,2019年10月,通過縣城的物資交流會知道這邊在招工,便來報名,一邊工作一邊學。與原來的工作相比,現在離家近可以隨時照顧孩子在她看來是最重要的。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在服裝廠車間工作的部分易地搬遷員工。服裝廠的員工來自盧氏縣城區和周邊各個鄉鎮,有86戶貧困戶,有11人住在易地搬遷社區興賢裏和陽光小區。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本刊記者:王蘊聰、郭莎莎、曹夢玥)
古寨村
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
盧氏縣瓦窯溝鄉古寨村位於三門峽、南陽、商洛豫陜兩省三市交界處的大山深處,距縣城80余公里,是河南省盧氏縣一個偏遠的深山區貧困村。2019年,廟上村和金莊村合併成為古寨村,近年來通過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家家戶戶發展出了中長短期相結合的産業發展模式。
河南盧氏縣古寨村,廟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俊衛(左)在村民萬吉紅家了解香菇種植情況。香菇栽培是盧氏縣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古寨村270戶人家中有210戶從事香菇種植。有些家庭利用小額貸款,購買菌袋、流轉土地等,每年有5萬元左右的純收入。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古寨村貧困戶黃懷敏在地裏修剪獼猴桃枝。2016年春天,黃懷敏在村裏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他先是把常年搞的袋料香菇由以前的每年五千袋發展到兩萬袋,又在村裏的支援下栽植了七畝連翹。接著,他響應鄉里的號召,流轉了土地栽植了12畝新品種黃心獼猴桃,還種植了3畝名貴中藥材。2018年年底,黃懷敏一家實現了脫貧,今年獼猴桃也實現了豐收。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盧氏縣吉祥蘭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村民在對蘭花進行養護。2015年,萬家三兄弟在用60萬元積蓄建起了全鄉第一座80平方米的育蘭棚,將1000多盆散養蘭花按照規範標準進行集中管理,當年繁育數量突破2000株。2018年,吉祥蘭花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貧困戶通過入股、務工等方式參與到合作社的工作中,現在合作社帶動本村1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如今,合作社通過直播的方式,一晚上可以賣出蘭草3萬餘元。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古寨村村民董天成,2016年通過小額信貸貸款後在蘭花合作社投資1萬元,加入合作社後學習相關種、養植技術,現在自家種了200盆蘭花。2019年,董天成一家實現脫貧。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本刊記者:王蘊聰、郭莎莎、曹夢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