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部計劃”8年長跑圓滿收官多項新假説挑戰傳統

  “南海深部計劃”8年長跑圓滿收官。14日,成果彙報會在同濟大學舉行。供圖

中新網上海8月14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歷時8年攻關,畫上圓滿句號。14日,這一中國海洋科學領域迄今最大基礎性綜合研究計劃的研究成果彙報會在同濟大學舉行,10余位資深科學家以通俗易懂的科普語言,面向社會介紹所取得的一批亮點突破性成果。

“我們正在做一項試驗,第一次把國家級的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亮點成果,採用為社會容易理解的語言和形式,既面向學界、也面向社會作彙報,力求科學家生動表述科學前沿的內容、介紹自身原創性成果,爭取行外的人也能聽得懂。”“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説。

  汪品先院士在作報告。供圖

“我們好比是解剖一隻‘麻雀’,從三方面揭示南海這個邊緣海的‘生命史’:深海盆的形成演變為其‘骨’,深海沉積其所含的環境資訊為其‘肉’,海水的生物地球化學系統為其‘血’。”

在彙報會上,汪品先、林間、翦知湣、戴民漢、焦念志等著名科學家們的報告中,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表述、直觀的圖表,讓現場不少非專業人士也聽得津津有味。

此次成果彙報會採用三種不同形式:“南海深部計劃”整體和三大主題由負責人各作半小時報告,重點突出構造上的板緣裂谷、氣候上的低緯驅動、現代過程的碳泵效率三個重大進展;選取11個為大眾容易理解、顯示度高的亮點,各作15分鐘報告;這一重大研究計劃整合得出的總體18個亮點成果,以書面成果彙編和展板形式進行現場展示。

“所選取的11個亮點報告不是按學術水準,而是選擇故事性強的項目;報告也不是亮點成果的全面敘述,而是挑選精彩的內容進行彙報。”汪品先院士介紹説,此次想打破傳統習慣,用實例證明:求學問決不是越高深越是枯燥,作報告更不是越難懂水準越高,希望以此讓更多的人一道來檢閱八年研究的成果。

“南海深部計劃獲得了超越預期的成果,取得學術層面的突破。在世界眾多的深海盆中,南海已經脫穎而出,南海進入了基礎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行列,南海正在成為世界海洋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汪品先教授表示,這一重大計劃的實施取得了新認識,成為南海深部研究的里程碑,使中國掌握了南海科學研究的主導權,形成了中國多學科結合的深海科學隊伍,在重大基礎科學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8年長跑,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假説,特別是在海盆成因和氣候演變兩方面,衝破了傳統認識,提出新的假説挑戰原有的傳統觀點。

“基於大量的實地觀測和原位探索,從源頭上追溯了一些‘普適性’認識的出處,根據西太平洋和低緯海域的特色,提出了不同於前人的新認識。但是當前的進展只能説是提出了問題,離解決問題還有很長的距離。”汪品先院士表示,只有將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研究進一步結合,將低緯過程和高緯過程相結合,才能理解海盆成因和氣候演變的真諦。

此外,世界上邊緣海很多,而像南海深部計劃那樣,對於深水邊緣海盆地的水、碳迴圈集中進行系統觀測研究的,尚屬首次。太平洋深部的水通過2600米深的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造成了南海的“深水瀑布”和三層環流結構,通過實測和模擬的結合,對大洋和大陸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得了較為系統認識。

“上述三方面的進展,使得對南海深部的認識上了新臺階,成為國際邊緣海研究程度最高的一例。”汪品先院士説。

回首8年實施過程,汪品先院士感慨良多:八年來,國産深潛器等高新技術為大計劃提供了探索的新手段,地調局、中海油等産業部門的深海勘探為這一大計劃提供了新材料。“正是空前的歷史機遇,使得這項基礎研究計劃構成了科學的核心,促成了多部門的聯合,極大地加強了執行力度,使得大計劃超額完成。”

“八年來的工作集中在南海北部,南海南部的研究尚待開展。只有南北結合,才能取得南海深部完整的圖景。”談及未來工作,汪品先院士表示,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組織更強大的隊伍、以更大的投入推進南海深部的研究,而且將與“一帶一路”倡議銜接,加強國際合作,爭取使南海深部成為國際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使南海研究計劃成為多學科、多系統科學合作的榜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