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於廣西興安縣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6月29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為了大局而置生死於度外
興安縣界首至全州縣屏山渡口的幾十里湘江江面,寬處不過一兩百米,窄的只有幾十米。80多年前,中央紅軍付出巨大代價,從這裡渡過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
距界首渡口僅幾百米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見證了歷史。彭德懷曾把指揮部設於此,指揮紅三軍團部隊掩護中央縱隊過江。
“看,那片樹林後面,就是湘江。敵軍見正面攻擊不行,就改從兩側上來。”興安縣長征史研究專家、縣博物館原副館長陳興華站在昔日陣地上對記者説。
這是界首渡口附近的光華鋪,小山包上矗立著一座紅軍墓,中間大碑旁側有兩座小些的碑,刻著兩個名字:沈述清和杜中美。沈述清是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團長,他在11月29日的戰鬥中犧牲,杜中美立即受命接任,又在當天捐軀。
在灌陽縣持續三晝夜的新圩阻擊戰中,紅三軍團第五師參謀長、紅十四團團長以及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都英勇犧牲,阻擊部隊傷亡2000多人,堅持到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全部過江。
在全州縣腳山鋪阻擊戰陣地上,26歲的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身負重傷,為不當俘虜,開槍自殺。
灌陽縣史志辦主任史秋瑩説,擔任阻擊任務的紅軍指戰員心裏很清楚,他們背後就是中央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哪怕犧牲再大也決不後退一步。
“紅軍將士顧全大局、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他們用理想信念和英雄氣概粉碎了困難。”她説。
湘江之戰中,當地百姓幫助紅軍架浮橋、送糧草,救助紅軍傷員,為紅軍衝出絕境提供了大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