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國價值
 

脫貧只是第一步(   / 1 )

發佈時間:2019-05-08 09:50:32  |  來源: 今日中國  |  作者:馬力  |  責任編輯:盧小凡
分享到:


2018年年底,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有著約4100人的獨龍族整體脫貧,成為雲南9個“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中率先脫貧的民族之一。他們寫信給習近平總書記彙報脫貧喜訊。

2019年4月10日,貢山縣獨龍江鄉的鄉親們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説,看到大家脫貧的喜訊非常高興,脫貧只是第一步,美好的日子還在後頭。他勉勵大家為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繼續團結奮鬥。

4月11日上午,在貢山縣獨龍江鄉巴坡村,來自四面八方的獨龍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村民馬尊艷家的院壩裏,聽老縣長高德榮用獨龍語傳達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環境優美的獨龍江鄉巴坡村

“雖然我們實現了整族脫貧,但我們仍要繼續奮鬥,保護好生態,搞好教育,把家鄉建設好,美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高德榮説。

閒不住的扶貧幹部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山高谷深、自然條件惡劣,讓這裡一度成為中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但同時,這裡全年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光照適宜,又為草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草果具有特殊濃郁的辛辣香味,其乾燥的果實被用作中餐調味料和中草藥。“這幾年,國內草果市場需求量增大,直接帶動農戶種植面積的擴大。”貢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軍説,獨龍江鄉共種植了6.8萬畝草果,成為獨龍江鄉獨具優勢的生態産業。

張軍介紹説,這幾年,除了種草果,獨龍江的重樓、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等特色種養殖産業也在全鄉遍地開花,這些産業拓寬了獨龍族群眾脫貧致富的增收渠道。201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859.96萬元,農民經營所得2517.22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6122元,每人平均收入比2017年增加23.5%。

在獨龍江鄉,家家種草果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少則幾十畝,多則幾百畝,草果種植已經成為當地的富民産業,2018年,僅草果的經濟收益就達743萬元。張軍説,再過兩三年,全鄉草果收入會翻幾番。

高德榮在向記者講述獨龍族脫貧的故事

村民們種草果的收益,和“老縣長”高德榮十幾年堅持傳授種植技術密不可分。“剛開始,大家種植草果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主要是因為草果在短期內見不到經濟效益。”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説,為了推廣草果種植,老縣長自掏腰包建起示範基地,免費培訓村民,再請他們管理草果。三年挂果後,他組織鄉親們觀摩採摘。很快,全鄉6個村中有5個村種植草果,鄉里的草果加工廠也完成了基建。

“總書記回信説,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但是,好日子不是等出來的,是幹出來的。”從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族群眾回信到現在,高德榮説,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讓鄉親們的收入再提高些。雖然已經退休了好幾年,但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始終是他最掛念的事兒。

記者在草果種植培訓基地見到高德榮,他用手挖出很大的一塊重樓根莖説,這是除草果外,獨龍族另外一個致富法寶。重樓是雲南白藥的重要原料成分,經濟價值非常高。

在獨龍江鄉最北端的迪政當村,由於海拔高,無霜期短,草果成活很難。在看到這裡有野生重樓後,高德榮主動向專家學習培育技術,並手把手地傳授給帶頭種植戶和群眾。2014年,迪政當村8戶黨員帶頭試種成功,現在全村已種植近百畝。2018年每公斤重樓收購價在1200元左右,如果繼續加大種植面積,僅此一項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高德榮在種植基地裏培育的重樓

“獨龍江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我們首先要保護好,才能經營好。”高德榮説,獨龍江未來的發展,需要兩條腿走路,一個是發展林下生態經濟,一個是發展鄉村旅遊。目前,這裡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旅遊接待能力跟不上,服務意識也還不強,但“發展鄉村旅遊是獨龍江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不能急功近利,要苦練內功,發展是遲早的事兒!”

眼下,獨龍江鄉的林下經濟初具規模。孔玉才介紹説,截至2018年底,全鄉種植草果6.8萬畝、重樓1723畝、羊肚菌403畝、黃精40畝;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都已加入農村電商産品目錄。

搬出來的幸福

28歲的獨龍族青年唐小聰和愛人在獨龍江鄉馬庫村村口經營一家農家樂,每月的平均收入都在五六千元。“生活不是問題了,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夫妻倆相視而笑。

小時候,唐小聰和家人生活在山上四週透風的竹篾房裏,夏天漏雨,冬天陰冷。去縣城讀初中前,他沒有吃過白米飯,從家到縣城都要走上三四天,冬季大雪封山,裏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寒假只能繼續住在學校裏。唐小聰説,現在,這裡不僅通了公路和隧道,網路還把鄉親們和外面的世界聯繫起來,網購讓外面的商品進得來,也讓鄉親們的農産品出得去。唐小聰説,獨龍江鄉近些年來的發展變化讓人興奮。

唐小聰現在還記得,在他小的時候,家裏每隔幾年就要找地方破荒開地,家隨地走,生活極不穩定。“第一次搬家搬到山腰上獨都村,住的還是竹篾房;第二次搬家搬到老馬庫公路邊,住的是木板房;第三次搬到800米外,住的是木板鐵皮房;第四次搬家在2014年,搬到我們現在住的馬庫村。”與以往幾次搬家不同,唐小聰一家這次搬進的是外包竹篾的磚瓦房,3室1廳,還有一個寬敞的廚房。“全是政府出的錢,自己沒花一分錢,我們自己就出了一分勞力。”唐小聰説,他的父母做夢都沒有想到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馬庫村的移民搬遷安居房

獨龍江鄉乾淨整潔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據貢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軍介紹,自2010年以來,雲南省啟動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行動,極大改變了獨龍江鄉的面貌。2014年,在獨龍江兩岸建成安置點26個,安居房1068戶,全鄉獨龍族群眾告別篾笆房、木楞房和木板房,入住新村新房,安居工程一舉解決全鄉農村群眾住房問題。唐小聰和他的父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早年在外讀書和前幾年在部隊服兵役的經歷,開闊了唐小聰的眼界。“飯菜不僅乾淨、味道好,還要價格公道,要給進來的遊客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發展才會可持續。”唐小聰説,他的農家樂從未打過廣告,很多來吃飯的遊客都是通過自己朋友介紹找到這裡。

唐小聰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希望她長大後能夠考進一所好的大學,學成後再回來繼續建設我們獨龍族的家鄉。”唐小聰説,到那個時候,他的家鄉一定會更美好。

遠眺獨龍江鄉

留下來的希望

淩晨5點,整個獨龍江鄉都還沉浸在睡夢中,而江邊麗江小吃店的燈已亮起。28歲的唐佳佳和34歲的朱光躍已經開始為小鎮食客準備早餐了。“每天5點起床,這是我來獨龍江10多年雷打不動的習慣。”快人快語的唐佳佳説。

2008年,17歲的唐佳佳隨親戚從麗江來到獨龍江鄉。“獨龍人少有經商的習慣,在這裡做生意的以麗江人居多。獨龍江的所有商鋪免稅,門面租金也不貴,在這裡做生意幾乎沒有壓力。”唐佳佳説,當初選擇留下來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這裡人好,能包容。

從起初和媽媽在沿街經營一個小吃攤位,到現在獨立乾淨的門面房,唐佳佳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些年獨龍江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在不斷改善。“10年前剛剛做小吃的時候,經常是賣不完,沒辦法還要開著三輪車去村裏吆喝著賣,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由於早餐種類比較齊全,每天早晨來麗江小吃吃早餐的人都要“擠破門檻”。

唐佳佳和丈夫朱光躍忙碌在自己的小吃店裏

2016年,在親戚的介紹下,唐佳佳認識了長她6歲的朱光躍,因為看中他的“老實本分”,加上“兩個人比較合得來”,婚後的唐佳佳和丈夫一起經營著麗江小吃店,生意還很不錯。“儘管眼下因為怒江修美麗公路的原因,很多遊客進不來,但一年純收入10萬元還是沒有問題的。”唐佳佳説。

“收穫了愛情,有了可愛的小寶寶,還能賺到錢,也許這就是我們説的平淡中的幸福吧。”朱光躍已經把獨龍江看作第二故鄉,“在這裡我們有了更高的追求,如果問我們還要在這裡幹多久,10年太短,20年肯定也不夠。”唐佳佳和朱光躍笑得眼睛瞇成了一道縫。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