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微信群,雨天丟傘也會被誇上天

浙大誇誇群火了,網友紛紛求進群

誇誇群或將項目化,在網際網路上搭建虛擬社區

最近,誇誇群火了。

而誇誇群最早卻是出現在浙大的學生之間。

2月28日晚,浙大誇誇群創立,短短兩天內,慕名而來的學生們便加滿了一個500人微信群。目前,浙大誇誇群上線半月已有6個分群,群成員將近3000人;每個群的活躍度都能在幾分鐘內達到“99+”。同時,每天都有新成員被自己的同學、朋友邀請進群,群內人數仍在不斷增加。

誇誇群目前已從浙大蔓延到全國各大高校,並在社會上流行起來。3月14日,《錢江晚報》官微頭條報道了浙大誇誇群現象,當天閱讀量突破十萬,並相繼被各大主流媒體轉載,引發持續關注。

坐錯公交丟了傘

也能被表揚?

浙大誇誇群裏,畫風異常和諧。無論是網購遇見無良騙子,還是實習被上司批評,一樁樁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間慘劇”經過群友們充滿創意的讚美,都能瞬間變得溫暖而治愈。

“現在大學生心理壓力都很大,大家需要一個能獲得鼓勵與信心的地方。”浙大誇誇群的發起者,市場行銷專業大二學生蘇嘉琦説。

3月5日傍晚時分,在浙大誇誇群裏出現了一條十分“應景”的消息:

“坐錯公交車,傘也丟了,求誇!”

這位“求誇者”是浙江大學物理系的研究生鄭實益。消息發出後的短短幾分鐘內,群友們便獻上了精彩紛呈的花式誇讚:

“居然沒丟手機,還能給我們發消息的你就是最棒的!”

“假如不坐錯公交,你一定不能看到別樣的風景,這實在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場奇遇!”

之後,鄭實益返回原地找到了自己的雨傘,並再次得到群友誇獎:

“能夠失而復得,你真是個幸運的人!”

原是一件令人惱火的糟心事,經過充滿善意與創意的誇讚,轉眼間便成為一段快樂而溫暖的經歷,這便是誇誇群的神奇之處。

鄭實益認為,誇誇群之所以能快速建立並保持活躍度,實際上反映了當代人的一種心理需求。特別是在“杠精”(指網路上習慣性抬杠的人群)橫行的網際網路上,一個能始終為他人提供正面反饋的社區尤其難得。正是大家對積極情緒的渴望為誇誇群提供了生命力。

“求誇者的每句謝謝

都讓我非常感動”

“其實大學生也挺不容易的,遇到難過的事又不想讓身邊人擔心,只好藏在心裏。”蘇嘉琦説,“但在誇誇群裏獲取陌生同學的安慰,既不會産生心理負擔,也給了情緒一個安身之地。”

蘇嘉琦並不認為大家的誇讚行為是出於新鮮:“我在群裏待了這麼久,也誇過了很多人,但每一次求誇者對我們説謝謝時,我仍然覺得很感動、很溫暖。”

目前,浙大誇誇群的誇讚內容主要存在三種形式:搞怪型求誇(如“我今天買了個柚子,求誇”)、求安慰型和求表揚型。

蘇嘉琦希望能引導浙大誇誇群向後兩種誇讚形式傾斜:“如果誇誇群能最大程度幫助到有需要的同學,發揮一定的心理療愈作用,那是再好不過的。”

誇誇群或將項目化

打造高校虛擬社區

蘇嘉琦告訴錢報記者,誇誇群專屬小程式目前已經處於內測階段。

發現浙大誇誇群的熱度急劇上升後,蘇嘉琦便與工業設計、電腦專業的同學組成了誇誇群運營團隊,並向全國高校傳播擴散。

目前,誇誇群在浙大創始團隊的推廣下,已經在清華、北大、復旦等高校落地生根,各個高校的誇誇群反響熱烈,並在知乎等問答平臺引發了網友的高度關注與討論。

“我們計劃打造一個以‘誇誇’功能為主打的高校交流圈。以流量帶動功能,在網際網路上搭建一個能為大家帶來溫暖的虛擬社區,”談起項目的未來規劃,蘇嘉琦眼裏充滿憧憬,“我希望大家能在這裡獲得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感動。”

而説到誇誇群的項目化進程,蘇嘉琦也直言其中存在不少困難。如何引導社區言論、是否實行實名認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謹慎考慮。“但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有溫度、有意義的項目,希望它能帶給我們驚喜。”

網友:此群只應天上有

專家:符合積極心理學原理

在錢江晚報官微的評論區裏,讀者紛紛表示“求進群吸收正能量”、“看完心情非常好”,並有讀者認為“此群只應天上有”,更有讀者留言説“我把高中同學群改成了誇誇群”。

但評論裏也有質疑的聲音,“這不是自己騙自己嗎”、“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誇,物極必反”。

錢報記者隨機採訪了浙大誇誇群內的成員,大家普遍表示最初加入誇誇群是出於好玩。廣告學專業大三的學生沈添(化名)説,“群友的誇讚都太有趣了,我現在每天靠誇誇群減壓。”而經濟學專業大二的學生陳海(化名)稱自己是為了舒緩心情,“生活遇到困難、有情緒了,來誇誇群求誇也是很正常的。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課餘時間的娛樂活動,當然是開心最重要。”

除了誇誇群帶來的正面影響,也有群成員認為這種“為了誇獎而誇獎”的風氣正在讓誇誇群失去它真正的功能。電腦專業大三的王濤(化名)在採訪中表示:“我覺得還是要回歸誇誇群真正的功能吧,不要變成一個大家消磨時間、‘娛樂至死’的地方。”

對於浙大誇誇群走紅的深層原因,浙大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楊宏飛表示,浙大誇誇群的表現符合積極心理學原理。

“同學們能用積極思維看事情,這是個值得肯定的優點。”不過他也提醒大家,在誇誇群裏誇獎他人要注意真誠合理、適度適量,否則容易産生成癮或成人依戀等問題。“心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接受他人誇讚是為了培養自我誇讚的能力,最終培養出不依賴他人誇讚的獨立人格。這叫助人自助。”

最後,楊宏飛建議,要想學會用積極思維思考,不妨閱讀“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有意識地運用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品質。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張鑫 劉蘇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