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華明升(右一)在鮮花大棚裏。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李琳):三十多年前,當人們在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昆明市鬥南村種下第一支劍蘭花的時候,誰也想像不到,三十多年後,這個小村莊會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從一個種菜為主業的小村莊發展到成為亞洲花都,鬥南村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故事?
在鬥南村的一個鮮花市場,今年56歲的華明升替兒子守著一個賣多肉植物——空氣鳳梨的店舖。空氣鳳梨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在國內的認知度不高,時不時會有客人前來詢問。每當這個時候,華明升都會像一個專家一樣,滔滔不絕地給客人講解。客人們並不知道,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華明升對種花也十分陌生。因為包括華明升在內,鬥南村的祖祖輩輩都是以種菜為生。
如今,華明升在兒子的多肉植物店舖幫忙 。(攝影:李琳)
機緣巧合,1987年,24歲的華明升在城裏朋友的介紹下,花90塊錢買來種球,在自家地裏種下了第一批劍蘭。華明升至今還記得當時賣花賺到第一桶金的情形。
華明升説:“賣了150塊還是160塊錢,當時這個收入已經很可以了。因為只用三四個月,只有一分地。那個時候我們種的蔬菜才賣五分錢,最高也就是一毛錢一公斤,而且要用人力車拉到縣城去賣,先不説收入怎麼樣,就説人力的消耗,花輕,省力多了,蔬菜你想要拉多少才能賣那麼多錢?”
嘗到甜頭的華明升又在附近租了地,並且不斷擴大種花規模,後來他還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拜訪專家,引進了康乃馨、玫瑰等花卉新品種,專業做起了花農,甚至還成為高級農民技師,帶領著整個鬥南村走上了依靠種花致富的道路。
鬥南最早的花街。
鬥南村的鮮花種植和銷售漸成規模,花販子來村裏收購成了常事。為方便鮮花交易,鬥南村在街角劃了一塊專門的場地。上世紀九十年代,鬥南的第一個鮮花市場正式建成。後來,鬥南人意識到,只有市場化才是鮮花産業發展的必由之路。1999年,雲南斗南花卉産業集團的前身——鬥南花卉有限公司成立。從那個時候開始,鬥南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花卉為核心的産業聚集區。雲南斗南花卉産業集團計劃運營總監董瑞説:“在鬥南花卉市場帶動下,因為有了市場效應以後,和花卉相關的各種業態,比如有搞包裝的,有搞物流的,有來交易種球種苗的,包括農資化肥、大棚設施等,就逐步以市場為核心開始在鬥南雲集,從市場的角度看,形成了以花卉為核心的一個産業聚集區。”
如今的鬥南花卉市場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 攝影:李琳)
與此同時,鬥南還對沿用了十幾年的交易模式進行革新,將荷蘭的鮮花拍賣交易模式引入到這裡。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總經理張力告訴記者,通過公開透明的競價,減少鮮花交易的中間環節,可以使市場資訊得到快速、有效傳遞,減少過去“資訊不對稱”導致的盲目生産等市場供需問題。他説:“農戶就是把所有精力放在‘我如何把花兒種好,我如何把高品質花種出來’上,他就不需要去擔心我這個花到底怎麼賣?所以你看現在我們場上那麼多花,每天有一萬多個花農的話,他們都不來現場,就是每天按照標準把花剪下來,分級包裝了以後,送到我們定點的班車上,冷鏈車上我們統一運上來,他就沒事了。”
如今的鬥南,已成為國際性的花卉交易市場和花卉集散地,聚集著亞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花商,在全國80多個大中城市中佔據70%的市場份額,花卉出口46個國家和地區。連續近20年鮮切花交易量、交易額、現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額居全國第一。
座無虛席的鬥南鮮花拍賣大廳。
不過,鬥南人奮鬥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歇。借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鬥南又有了新的目標。鬥南國際花卉産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潘盛添説:“鬥南在未來肯定是我們整個雲南的一張新興名片。人家説聽得到花開的聲音,在這裡我們聞得到花香,小鎮的週邊環境要給人一看就感覺到了小鎮,到了花的故鄉。所以我們也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肯定會在城市的舒適度、宜居程度、宜業程度、宜商程度等方面會有很好的體現。”
目前,鬥南花卉小鎮已經聚集了2000余家花卉經營及物流企業,形成了集花卉種植、包裝、交易、冷鏈物流、科技研發、人才培訓、花卉工業、旅遊等全程標準化的現代花卉産業集群。一個獨具地域特色、産業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的鬥南花卉小鎮指日可待。根據規劃,到2019年底,鬥南將不僅僅建成一個國家級的特色小鎮,還將成為“世界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和“亞洲第一的花卉産業創新研發高地”。到那時候,用鬥南人自己的話來説:“世界,將可以重新想像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