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讓大家在副中心紮下根、留得住

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的批復公佈,這是中央層面批復的首個控規。1月4日,規劃全文發佈。城市副中心控規有哪些創新和亮點?下一步通州區如何開展工作?新京報記者對話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黨組書記、主任張維和通州區區長趙磊。

新京報:城市副中心控規對北京的規劃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張維:城市副中心控規是全國第一個由中央親自審議批復的控規,符合中央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戰略部署,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有很多重要創新,是一個體現了首都水準的城市規劃,對全國其他大城市新區建設具有示範作用。

批復要求,堅持高品質發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為北京重要一翼。其重要的使命就是帶動中心城區的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加強對中心城區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堅持城市副中心三大主導功能,通過規劃引導,優化功能佈局,營造良好的承接環境,使疏解的功能和人口能夠紮下根、留得住。同時要發揮好城市副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河北(特別是廊坊北三縣)和天津做好協調,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並與河北雄安新區互為促進,共同形成北京新的兩翼。

新京報:城市副中心控規有哪些創新點和亮點?

張維:城市副中心控規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積極探索。

首先是理念創新。規劃充分體現中央關於“一核兩翼”的高標準要求,圍繞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算好總體賬、結構賬、分區賬,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打造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載地;同時,城市副中心也要做好自身的疏解,嚴控人口規模和城鎮開發強度,規劃提出劃定戰略留白地區,為重大發展和重大項目預留空間,提高規劃的適應性和包容性。

其次是技術創新。規劃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品質,突出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在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等方面應用新技術,形成一套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

同時,方法創新。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以和諧宜居為出發點,以組團、家園為單元,優化配置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強化以街區作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剛性管控要素的基本單元,建立1+12+N的規劃體系,形成由總規到控規、由組團到家園、再到地塊的逐級傳導落實,也有利於推動家園中心作為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平臺,強化共建、共治、共用。我們全面開展城市設計,並貫穿在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全過程中,確定了16類城市空間管控體系,更好地管控空間和提升空間品質。我們同步編制了一系列專項規劃,統籌協調各專項系統、精細管控每一寸土地。

另外,機制創新。規劃注重處理好政府引領與發揮市場作用的關係,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民要求,提出深化推進土地管理、功能疏解、産業發展、行政審批、財稅支援等一系列制度改革。

要保持歷史耐心。我們會穩紮穩打、久久為功、深化落實,全力以赴把城市副中心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打造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