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參加工作,從船員到船長;上岸後做過貨代,當過航運企業高管;擔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期間一直分管水運作業,卸任後擔任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有著豐富的水運作業工作經歷,我們的採訪就從他的工作經歷聊起。

“今年我退休了,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在水運作業,主要是在改革開放40年中走過來的,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水運發展的巨大變化,可以説,我的全部工作經歷融入了祖國水運事業發展最快的階段。”徐祖遠用10個“前所未有”來描述40年水運作業的發展變化:

一是船隊規模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船隊規模只有1600多萬噸,現在已經達到約2.57億噸。

二是港口能力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萬噸級以上泊位只有133個,現在萬噸級以上泊位已達2366個。

三是內河航運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內河港口沒有萬噸級泊位,現在有418個,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約12.7萬公里,內河船平均噸位成倍增加。

四是海員隊伍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改革開放初期,沒有詳細的船員統計數據,大約是25萬名左右。截至2017年年底,註冊船員已達148.3萬名,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每年外派海員13.9萬人次。

五是海事和海上救助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海事、救撈隊伍快速發展,水上安全監管和救助打撈水準快速提升。目前,海事監管範圍由港區延伸至專屬經濟區,擁有各類海事巡邏船、航標船等1200多艘;海上專業救助船已經達到78艘,救助直升機20架,在我國沿海初步構建起完善的海空立體救援體系。

六是船舶檢驗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截至2017年年底,國內船舶檢驗機構共檢驗登記船舶22萬多艘,總噸位超1.8億噸;全國共有註冊驗船師7828名。中國船級社的入級船總噸位已達1.4億多噸,114個檢驗服務網點跨越四大洲。

七是水運科技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深水碼頭建設、巨型複雜河口航道整治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集裝箱自動化碼頭裝卸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型集裝箱港口機械研發與製造走在世界前列。

八是航海文化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創建了設施一流的中國航海博物館和中國港口博物館,中國航海日已確立了14年,通過航海日的一系列活動,廣泛宣傳了航海及海洋知識,普及了航海技術,弘揚了航海文化。

九是內地與港澳、大陸與台灣地區的水運界交流合作發展深度前所未有。

十是國際海事的參與力度前所未有。中國已連續15次擔任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2017年,我國代表首次當選國際海事組織理事會主席,國際海事話語權顯著提升。

“看起來這些數字呈現的是發展速度的變化,其中也體現了水運作業發展的品質和水準。”徐祖遠説。

繁忙的上海港外高橋碼頭。

改革開放是我國集裝箱運輸發展最鮮明的特點

改革開放之初,徐祖遠做過集裝箱船船長,主要跑中日航線。他駕駛的船不到500標箱,經常停靠日本碼頭。看到那裏的碼頭可以停靠上千標箱的全集裝箱船,先進的港機作業代替了碼頭工人的肩背手扛,非常令人羨慕。

1978年徐祖遠在廣州遠洋公司“永豐海”輪任二副。

隨著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進出口貨物快速增長,集裝箱運輸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1978年9月,中遠集團“平鄉城”輪裝載162個集裝箱從上海駛往澳大利亞,開闢了我國第一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

從1979年到1990年的11年間,是我國集裝箱運輸市場逐步形成並初具規模的時期。在這期間,誕生了我國第一個集裝箱專業碼頭公司——上海港國際集裝箱運輸公司,第一個集裝箱專業碼頭——天津港三港池21段集裝箱泊位。在國際集裝箱快速發展的同時,內貿集裝箱運輸從無到有,也逐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徐祖遠談起我國沿海第一條集裝箱班輪航線開通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他在廣州海運集團任職,這是一家以沿海運輸為主要業務的航運企業。1997年4月5日上午,從廣州開往上海的集裝箱班輪起航,開啟了縱貫我國沿海南北航線的集裝箱班輪運輸。

2007年11月28日,10年之後,我國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1億標箱。彼時,徐祖遠已任交通部副部長。在天津港五洲國際集裝箱碼頭,時任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和天津市市長戴相龍共同按下按鈕,我國港口2007年第1億個集裝箱緩緩起吊。徐祖遠在現場致辭中表示,我國集裝箱運輸從被動適應對外經貿發展需要,到覆蓋全球形成遠洋幹線班輪網路、支撐國際經貿發展;從支線喂給港到幹線樞紐港地位全面提升,從遠洋、沿海運輸到中西部內河航運協調發展,加快了我國水路運輸結構調整和升級現代化進程,集裝箱運輸發展始終與時代同步前進。

“我一直認為,改革開放是我國集裝箱運輸發展最鮮明的特點。我國集裝箱運輸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徐祖遠特意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

1979年至1989年,我國集裝箱吞吐量從1萬標箱發展到100萬標箱用了10年;1989年至1998年,從100萬標箱到1000萬標箱用了9年;1998年至2004年,從1000萬標箱到5000萬標箱用了6年;2004年至2007年,從5000萬標箱到1億標箱用了3年;2007年至2014年,從1億標箱到2億標箱只用了7年時間。

2018年8月,英國勞氏日報發佈了2017年全球100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國有24個港口入圍。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國有7個,其中上海港連續八年居全球第一,成為國際集裝箱港口發展的領跑者。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速是連三跨五、突飛猛進,如果沒有這樣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就會嚴重制約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徐祖遠説。

2003年7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萬標準箱。

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我國集裝箱大型現代裝卸設備也從依賴進口發展到自主創新、主導世界市場;港口建設從學習國外起步,到自力更生建成世界一流現代化集裝箱碼頭;集裝箱港口裝卸作業從效率低下,到屢創世界紀錄,直至青島港、洋山港等全自動化碼頭建成營運,已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推動船員體面勞動

中國得到國際認可

海運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海員的貢獻,世界上一半的人會受凍,另一半人會挨餓”。徐祖遠做過12年海員、16年船東,對海員有著非常深的感情。回顧40年水運發展歷程,他一定要談談船員發展,特別是事關船員體面勞動的一件大事。

2006年2月,第94屆國際勞工(海事)大會在日內瓦召開,時任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和我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沙祖康大使率領我國政府、船東、船員三方代表團出席了這次會議。為期三周的大會最終通過了《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簡稱《公約》),為海運業制定了全球統一的海員社會和勞動保護國際標準。

我國是最早參與《公約》制定的國家之一,在《公約》制定過程中,結合自身實踐及海運業發展趨勢,通過長期的艱苦工作對《公約》的形成産生了積極影響。最終大會以314票贊同、0票反對、4票棄權的結果正式通過《公約》。“這説明,絕大多數與會代表非常認可這一公約。”回憶起那個場景,徐祖遠仍難掩喜悅之情。

“我當過船員,做過船東,在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都工作過,還擔任了國際海事組織首屆海事大使,我不僅了解船員,更知道讓船員能夠‘體面工作’、維護好他們權益的重要性。”徐祖遠説,我國是海員大國,也是海員勞務貿易大國,加入《公約》對維護我國海員權益以及我國航運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2006年,徐祖遠出席國際海事勞工大會。

《公約》通過後,交通運輸部同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實施文件,完善履約措施,發揮全國海上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製作用,積極推進《公約》在我國落地。

“我們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我國海員勞動立法,同時著手建立有效的勞工監察機制。”徐祖遠回憶説。

2007年3月28日,國務院第172次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8月29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向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局遞交《公約》批准書,次年11月12日,《公約》對中國生效。我國成為第68個批准《公約》的國際勞工組織成員國。

2006年,徐祖遠出席國際海事勞工大會。

隨後,在全國海上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框架下,中國籍國際航行和國內沿海航行商船船員的上船工作最低要求、就業條件、健康保護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與國際接軌,船員權益得到進一步保護。

“《公約》的批准和實施,彰顯了我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宣示了我國切實維護海員勞動者權益、致力於構建航運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意願和決心。”徐祖遠説,從現在實施情況看,《公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船員權益得到了保障,體現了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國際海事界受到普遍讚譽。

這是最好的聖誕禮物

在改革開放40年我國遠洋運輸發展過程中,有一件特殊的重要事件,與遠洋船舶及船員的安全密切相關,這就是自2008年開始的我國海軍在印度洋、亞丁灣海域的護航行動。

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第二批護航編隊官兵在甲板上分區列隊,向祖國和人民莊嚴敬禮,揮手致意。

徐祖遠回憶,2007年,印度洋海域的亞丁灣、索馬利亞地區海盜猖獗,使這一地區的航行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我國每年約有1000多艘商船通過亞丁灣經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這條橫跨印度洋的航線對我國的石油、糧食、集裝箱運輸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當時聯合國安理會及國際海事組織先後通過了4個決議,呼籲有海上保障能力的國家參與該海域的護航。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領導審時度勢,決定派出海軍艦艇赴該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中國是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中國政府正式決定派軍艦參與護航,這個消息必須要告知國際海事組織。”徐祖遠告訴記者,我國海軍護航第一次編隊出航時間定在2008年12月26日,中國駐英國使館海事處唐國梅參贊提前將這一決定通報給國際海事組織,時任秘書長米喬普勒斯激動地站起來説,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聖誕禮物。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抵達亞丁灣海域護航。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交通運輸部和海軍等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協助落實參與護航行動的各項工作。海事部門、中國船級社、中國航運企業駐外機構等都積極為護航行動提供支援和服務。交通運輸部還選派了優秀船長作為聯絡員,構建起被護商船和護航軍艦之間的聯繫平臺,他們也因此被譽為“亞丁灣護航的無名英雄”。

“從2008年年底到現在,我國海軍護航行動整整十年了,這一行動是保障我國國際貿易和海上運輸安全的重大決策,是依據國際法有關規定和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行使權利、履行責任的正義之舉,也是對我國包括港澳臺遠洋運輸船舶、廣大海員和漁民最切實的關懷和最有效的保護。通過護航行動,為我國參與國際海上運輸保障、共同維護海上安全積累了寶貴經驗,譜寫了軍政、軍民團結的新篇章。”徐祖遠説。

據統計,截至2018年10月,我海軍護航艦隊已完成1181批次6573艘船舶的護航任務。

徐祖遠。

中國水運發展未來更美好

40年來,我國水運發展的速度和品質創造了世界水運發展的奇跡,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徐祖遠認為,主要原因是交通運輸部歷屆黨組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把握了“五個始終堅持”:

一是始終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方針,不斷探索改革發展的新舉措,走出一條通過改革開放使中國水運發展突飛猛進的新路子;

二是始終堅持以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為導向,抓住世界經濟帶來的新機遇,攻堅克難,排除干擾,持續加快水運發展的速度;

三是始終堅持以交通行業發展的總要求為目標,找準改革發展的突破口,聚焦對外開放的新變化,走外延式快速發展與內涵式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路子,逐步達到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四是始終堅持以行業科技搶先發展為引領,加快培養行業人才隊伍,創新技術進步,使水運發展有可持續的驅動力;

五是始終堅持以水運安全保障為基礎,不斷健全安全法規,完善安全體系,使水運快速發展有牢固的保障力。

徐祖遠談中國水運未來的發展前景。

對於中國水運未來的發展前景,徐祖遠表示,4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水運發展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國人鼓舞,但應當看到,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凸顯,行業轉型發展、結構調整的機遇和挑戰同在的形勢下,我國水運作業依然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他提出五點希望:

一是希望水運作業抓住交通強國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水運作業在綜合交通建設中的深度融合進程,使其發揮更好、更優、更強的支撐作用。

二是希望水運作業抓住全球性調整的戰略機遇,加快國際化的進程,加固發展中的底板,拔高發展中的長板,補足發展中的短板,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加大國際海事人才培養力度,穩步擴大我國水運在世界海運業的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

三是希望水運作業抓住科技革命的轉化機遇,加快培養行業領軍人才,搶佔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注重基礎性研究,鼓勵探索和創新,不斷發展航運生産力,不斷提升産學研用的融合能力,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集聚驅動力。

四是希望水運作業抓住國際海員隊伍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加快完善海員職業政策,提高海員的福利待遇,保障海員的權益,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航海職業,提高海員勞務在國家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為擴大就業走出新路徑。

五是希望水運作業抓住平安交通建設的關鍵時期,不斷提升水上安全保障能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重視海上風險的防控管理,使裝備建設與治理能力相統一,參與國際海事開放合作與強化內部管理相統籌,確保海上人命安全和環境安全,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11月6日至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期間強調,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要有勇創世界一流的志氣和勇氣,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創造更多世界第一。

“未來中國水運的發展,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決策,圍繞‘兩個百年’目標,以交通強國、航運強國建設為總任務,用勇創世界一流的信心和勇氣,努力創造更多的世界第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徐祖遠説。